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是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工作要求的重要内容。我校所在的白云区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和厚重的红色文化底蕴,辖内红色资源丰富。作为承担着立德树人使命的本科高校,通过整合资源来开展属地红色文化科普工作,正当其时,这与我校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紧密联系,对提升大众的红色文化素养,增强白云区文化软实力意义重大。
近三年来,我校以红色文化科普基地建设为载体,坚定政治站位,勇于担当新时代红色文化理论工作新使命,坚持服务本位,讲好新时代广东红色文化精彩故事,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的指示精神,实现学校人才培养的同时,用高校智慧推动白云区红色文化社科普及、更好地服务地方。
(一)基地社科普及主要内容
1.打造“校门口的红色学堂”
依托“良田革命烈士纪念碑”“三烈士纪念碑”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充分挖掘新中国成历程初期禺北地区秋收建政工作的重要历史意义,在现有纪念碑的基础上,推动红色文化深入基层,在良田、白沙等村居开展“四点半课堂”“家长课堂”等活动,打造集党史教育、红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军事教育、廉政教育和广东革命斗争史为一体的教育学习基地、红色文化科普基地。
2.组建“红色文化青年宣讲团”
用好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及校团委青马班、青干班的资源优势,组建党务工作领导、专家、志愿者、党员先锋等百名宣讲员,开展对象化、分众化、互动式宣讲教育活动。宣讲团成员在强化自身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切实增强红色文化宣讲的亲和力感染力和号召力,致力于传递红色文化弘扬红色精神,注重通过朋辈榜样的力量引导学生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二)基地社科普及活动规模
1.开展“阅读红色经典”活动58场次,参加人员3198人次;
2.开展“瞻仰革命遗址”活动40场次,参加人员980人次;
3.参观主题展览活动16场次,参加人员587场次;
4.观看红色电影活动45场次,参加人员3466人次;
5.唱响红色赞歌活动13场次,参加人员605人次;
6.讲好红色故事活动80场次,参加人员3582人次;
7.致敬英雄模范活动114场次,参加人员4414人次;
8.组织红色主题宣讲活动45场次,听众数量6098人次。
(三)基地社科普及活动特色
1.线下普及“广覆盖”。依托学校对社科普及工作的大力支持,深入挖掘一批集知识传播、宣传解读、沉浸体验等功能为一体的活动载体,开展相关主题活动411场,受众2万余人次;从事社科普及专兼职人员人数多、覆盖面广,积极发挥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理论特色和党委组织部的组织优势,充分整合资源,深入基层面向大众开展红色文化普及活动。
2.线上普及“短平快”。借助互联网优势,创新社科普及工作方式方法,一体推进报纸刊物进行红色文化传播,在《南方日报》(理论版)、《理论导刊》、《南国学术研究》、《教书育人》等刊物公开发表理论文章40余篇,宣传党的理论政策、普及红色文化、凝聚发展共识。在微信公众号开设主题推送,持续推出“百年瞬间”“红色知党爱党”“校村共建”等创新栏目,营造浓厚的红色文化沉浸氛围。
(四)基地社科普及活动成效
通过开展“红色主题宣讲”“致敬英雄模范”“讲好红色故事”“参观主题展览”“革命遗址”“阅读红色经典”等红色文化普及宣传形式,把红色文化送进学校、送进课堂、送进社区、送进乡村等。这些活动营造了浓厚的红色文化沉浸氛围,广受好评,效果良好。我校官网对相关活动进行了报道,扩大了红色文化影响力、传递了红色文化正能量、提升了大众红色文化素养,形成了学科学、用科学、依靠科学的良好社会氛围。
(五)基地今后工作规划
1.摸清红色家底,梳理白云区现存15处红色文化旧址的现状。如下表所示,白云区现存15处红色文化旧址均分布在我校周边地段,交通便捷。聚焦下表中的红色文化旧址,开展红色文化普及活动。
序号 | 名称 | 地址 |
1 | 石井兵工厂遗址 | 白云湖街 |
2 | 聚龙村党支部遗址 | 松洲街槎龙村 |
3 | 联升社学(广州起义部队宿营地旧址) | 太和镇 |
4 | 谢氏大宗祠(广州起义部队宿营地旧址) | 太和镇 |
5 | 太和西罗乡抗日民主政府旧址 | 太和镇穗丰村 |
6 | 悦享温公祠 | 太和镇穗丰村 |
7 | 帽峰山游击队驻地旧址 | 太和镇 |
8 | 广州东北郊游击队创建地旧址 | 太和镇穗丰村 |
9 | 马市岭村禺北游击队根据地旧址 | 永平街 |
10 | 东平马市岭自然村解放战争游击队根据地旧址 | 永平街 |
11 | 同和游击队根据地指挥部旧址 | 同和街 |
12 | 新科上下新村解放战争时期革命根据地 | 嘉禾街 |
13 | 三烈士纪念碑 | 钟落潭镇 |
14 | 良田革命烈士纪念碑 | 钟落潭镇 |
15 | 南下大军双岗村驻地 | 江高镇 |
2.以目前已在“良田革命烈士纪念碑”和“三烈士纪念碑”开展的较为成熟的社科普及活动方案和经验为基础,用好我校开设的旅游管理专业优势,以学校为中心,将社科普及活动的辐射面和影响力拓展到其他13处红色文化旧址,精心设计若干条“红色之旅”主题路线,将区内相关红色资源串珠成链。
3.除了继续丰富“校门口的红色学堂”的打卡路线,拓展红色文化青年讲师团的宣讲资源,还将录制系列线上“红色公益课”讲堂,充分用好我校开设的网络与新媒体传播专业优势,运用新媒体技术,师生共同参与调研、拟稿、拍摄、后期制作,精心打磨,周密把关,形成系列线上红色文化公益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