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3月24日下午,多语种中华文化译介研究中心“译者论坛”第一期活动顺利召开,论坛主题为“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申报总结暨经验交流”,以线上+线下的方式开展,多语种中华文化译介研究中心全体人员、拟申报中华学术外译项目人员及科研处相关人员参加论坛。督学顾也力,副校长王铭玉、王心洁出席会议,会议由译介研究中心主任温宾利教授主持。
会议现场 (卢锦曦摄)
会上,科研处副处长许军就近几年国家社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立项情况及2021年我校中华学术外译项目申报情况作了简要汇报,分析了民办高校项目立项数、立项排名前六的语种、立项排名前六的责任出版单位、我校申报著作其他语种的立项情况。
赵友斌、王心洁、王铭玉教授分享经验 (卢锦曦摄)
赵友斌教授简述中华学术外译项目的意义,他指出,申报前期准备与构建团队的重要性并提出建议:应合理安排申报流程,先由一人专门撰写申报书,其余三人翻译样章,成员互检文本,再邀请高水平外教对语言进行润色。随后他以申报人及评审专家的角度出发,从选择国内外出版社、团队组织方案、申请人国外经历等方面进行了经验分享。
王心洁教授通过审阅申报材料及根据评审经验,指出2021年度申报失败的原因可总结为以下几点:申报原著选择不当、团队组建结构不合理、申报材料撰写质量不足、翻译文本质量不高、申请项目的价值不大。并提出了四个“一”的建议,“一本书”即选择有价值的原著;“一个团队”即合理搭配团队研究人员;“一万字翻译”即做好样章的翻译工作;“一个出版社”是要做好出版社的选择。她表示,申报学术外译项目需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需要广泛联系专家、向老教授请教学习,希望中心要做好对项目申报的支撑,加强与相关学术界的联系并建立关系,加强与出版社的联系,为今后申报做好准备。
王铭玉教授分享中华学术外译项目申报及建设的“十点”经验。一是坚持原作至上,原作应尽量具备四要素,即在目录内、有获优秀成果奖、中宣部出版资助的重要领域、名家名品;二是联合申报,要选择具有影响力的出版社,与出版社联合申报,弱化名利追求;三是坚持团队制,要注意中外编、译、学协同合作,合理构建研究团队;四是审查个人资格。要注意申请人职称学位要求及申请语种对象国的留学经验等;五是语种属性和字数要求,申报以联合国5种语言为主,选择原作字数区间在8万-30万,其中以德日朝鲜语申报的侧重于选择精品精作,以其他语种申报的侧重选择面向“一带一路”著作;六是项目类别选择,需视申报人情况及原作学术影响力而定,不盲目选填重点项目;七是提交材料清单,包括原作、翻译样章、项目分工合同、国外出版机构出版合同与意向证明、国外出版机构法律证明文件、原作授权书、原作学术水平及影响相关材料;八是提交时间安排,做好项目申报提前规划,提前培育;九是评审注意事项要清楚;十是立项关键考察因素及结项相关事项要落实。
自由交流提问 (卢锦曦摄)
自由交流提问环节,杨建荣教授、陈胜教授、池圣女教授、于凤颖博士、闫秋菊博士等结合自身申报项目经历,就申报过程中的问题,特别是申请书撰写范式、申报原著选择、出版社沟通等提出疑问,赵友斌、王心洁、王铭玉教授针对问题一一作出解答。
顾也力总结讲话 (卢锦曦摄)
督学顾也力教授作总结讲话。他指出,这次会议主题鲜明、恰逢其时,专家教授与团队成员一起探讨项目申报与团队建设的经验和不足,为今后的发展指明方向。他对去年中华学术外译项目申报工作进行总结,2021年的申报工作在校领导的关心支持下,科研处认真规划、组织良好,各二级单位领导和全校外语学科教师高度重视、广泛参与,希望各位申报人员充满自信、持之以恒、永不言败。他希望,全校外语学科教师通过本次会议,总结汲取专家意见建议,保持申报积极性,保持势头,坚持战略方向;中心更要利用资源整合,联合外部资源,寻求外部指导帮助,组织专家论证指导,同时抓好现有3个中华学术外译项目的建设,督促项目研究进展。
“多语种中华文化译介研究中心”是我校首个“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心以中华文化译介为主要任务,以中华学术外译项目为主要抓手,符合学校“外语特色鲜明”的办学目标和“强外语”的人才培养模式需求。本次会议的召开,为中心研究人员指明了中华学术外译项目乃至其他各类科研项目申报方向,对我校教师从事其他科研活动有重大借鉴意义。(科研处 吴艳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