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专业定位

德语专业隶属于外国语言文学学科,是我国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以德语语言、德语文学、翻译、国别与区域研究、比较文学与跨文化为学习和研究对象,具有跨学科特点。

德语是德国、奥地利、瑞士、列支敦士登等国家的官方语言,也是欧盟内使用最广泛的母语,以使用国家数量衡量排在世界第六位。

yL23411永利官网登录的德语专业成立于2009年,是我校创建较早的专业之一,也是我校国际合作教育型优势特色专业之一。我校德语专业严格执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顺应中国语言服务行业发展趋势,面向粤港澳大湾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需求,与德语国家的多所高校以及歌德学院、DAAD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等机构多维度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培养更切合本区域市场需求的语专业高级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二、培养目标

围绕学校“外国语言优势突出,实践应用能力突出”的特色定位,我校德语专业旨在培养拥有家国情怀与国际视野、具备良好的科学人文素养、扎实的德语语言基础和相关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适应我国对外交流及国家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在外事、经贸、文化、新闻出版、教育、旅游等部门或单位从事涉外、贸易、翻译、教学、科研、管理等工作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三、培养规格    

1. 学制与学分

德语专业学制为4年,修业年限为3-6年,总学分176学分。对按规定修满学分并符合我校学士学位授予实施细则规定要求的学生,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2. 知识要求

德语专业学生应掌握德语文化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熟悉德语国家国情,通晓中国文化,具有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并形成跨学科知识结构。

 

3. 能力要求

德语专业学生应具备外语运用能力、跨文化沟通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文学赏析能力以及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思辨能力研究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具体如下:

1)熟悉我国国情和德语国家的社会和文化,具备扎实的德语语言基础和熟练的听说读写译能力,具有较高的文学赏析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以及思辨能力。

2)熟练掌握第二外语(英语),具备较强的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运用所学第二外语进行较好的沟通与交流。

3)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及信息技术运用能力。

4)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具备独立获取相关知识和信息的能力,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

 

4. 素质要求

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良好的人文和科学素养、道德修养、职业素养和心理素质,良好的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具备深厚的中国情怀和宽广的国际视野,富有社会责任感。 

四、课程体系

德语专业课程体系根据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进行设计,包括通识教育、大学外语、专业必修与专业选修以及实践教学四个部分。根据教育部外国语言文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及“新文科”建设要求,德语专业课程设置重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语言技能训练与专业知识教学、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课程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突出专业知识建构与实践能力培养,特别是跨文化能力、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立动态课程调整机制。



总学分、总学时及周学时分布表

课程类别

课程性质

学分数

学时总数

学时分配

各学期学时分布(周学时)

理论讲授学时

实践学时

第一学年

第二学年

第三学年

第四学年

14

16

16

16

16

16

16

16

通识课程

必修课程

35

632

426

206

11

9

6

4

1

5

3

 

选修课程

12

192

192

0

 

 

大学外语课程

必修课程

12

192

96

96

 

 

4

4

4

 

 

 

专业课程

专业必修课程

62

1084

808

276

18

17

13

12

5

5

 

 

专业选修课程

42

672

416

256

 

 

6

6

10

12

8

 

综合实践

军训技能

2

 

 

 

 

 

 

 

社会实践1

1

 

 

 

 

 

 

社会实践2

1

 

毕业实习

3

 

 

 

 

 

 

 

毕业论文(设计)

4

 

 

 

 

 

 

专业实践

2

 

 

176

2772

1938

834

29

26

29

26

20

22

11

 

课程体系总框架

本专业总学分176学分,2772学时,其中

通识课程合计47学分,824学时;

大学外语课程合计12学分,共192学时;

专业课程合计104学分,共1756学时:

专业必修课程合计62学分,共1084学时,

专业选修课程合计42学分,共672学时;

综合实践教学模块合计13学分,包括军训技能、社会实践、毕业实习、毕业论文、专业实践等。

 

专业核心课程包括:基础德语、高级德语、德语视听说、翻译理论与实践、德语口译、德语演讲与辩论、德语阅读与写作、德语文学、德语国家社会与文化、跨文化交际、学术写作与研究方法、德语语言学导论。

 

五、师资队伍

德语专业拥有一支专业理论功底扎实、学历职称层次较高、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师资队伍。现有中教13人,外教1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2人,讲师8人,助教1人。学历方面,现有博士2人,硕士10人。绝大部分教师拥有海外留学背景。

 

专业负责人与教授介绍

刘齐生,德语专业负责人,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博士,yL23411永利官网登录德语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德分委副主任委员,教育部高中课程标准修订专家组成员,广东省本科高校外语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欧洲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翻译协会理事,《德语人文研究》、《文学之路》等学术杂志编委会委员。教科研成果丰硕,主持完成广东省社科课题一项,参与国家社科课题多项,主持并完成“广东省新兴产业特色专业(德语)”等省级教研项目6项,出版《语篇差异与政治语法》、《德语语法教程—形式与功能》等多部专著与教材,发表论文20余篇。

 

李建民,德语系教师,学科带头人,从事德语专业的教学、建设与发展工作。同济大学德语系退休副教授,曾任教于德国波恩大学东方语言学院德汉互译专业和波鸿鲁尔大学州立语言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专业德语语言学(科技德语)与应用语言学(德汉与汉德翻译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在《同济大学学报》、《中国科技术语》等刊物发表相关学术论文20余篇,出版著作与教材10余部。参与编写和审校《德汉科技大词典》等德汉双语及多语词典2部。

 

教科研成果

近三年来,德语专业教师承担省级教科研项目1项,市厅级项目1项,校级项目10余项,出版专著、译著3部,在SSCI和国内外专业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指导国家级大创项目1项、省级2项、校级10余项。此外李建民副教授在2021年全国高校德语专业本科生学术创新大赛中获得优秀指导教师奖。

 

重要教科研及翻译成果

1、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共建项目:《德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对中国政策的启示》。2013年立项,已结项。项目负责人:刘燕妮。

2、广东省教育厅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跨文化敏感度在跨文化高级口译课程中的实证研究》。2020年立项,在研。项目负责人:王榕。

3、国家出版基金项目:《这就是中国——中国日常文化(中德对照)》。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21年。译者:德语系翻译团队

 

六、教学条件

为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建有专门的实验教学大楼,目前拥有网络型多媒体语言实验室十六间,同传实验室一间,智慧课室四间。此外,图书馆馆藏德语原文书籍一千五百余册,包括语言学、文学、历史等不同种类书籍,满足师生教学、研究所需。

 

七、专业建设代表性成果

德语专业重视内涵建设,坚持“通基础、精专业、强外语、重实践”办学要求,坚持“夯实基础、质量为先”的教育教学理念,坚持“外语+专业+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和语言功底,有效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德语专业学生在外语考级、计算机考级、考研,对外交流、就业率等多项指标上均取得良好的成绩。

实践教学方面,结合德语小班制教学的特点,每年均安排户内户外外教带晨读,组织开展包括各专业的语音语调大赛、配音大赛、国情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翻译大赛、模拟联合国、欧罗巴戏剧大赛等各类语言实践活动与学术性学生活动,培养学生随时随地学德语讲德语用德语的习惯,以达到强化学生语言实践能力的目的。在历届华南地区大学生德语演讲比赛、华南地区大学生多媒体德语大赛中,我校德语专业学子多次获得一等奖、三等奖的好成绩,在2020年度全国大学生德语配音大赛这项全国性专业赛事中,德语学子与来自全国其他高校的优秀选手同台竞技,获得不俗的成绩与奖项,实现了在国家级专业类竞赛中的突破。

德语专业通过国际合作与交流中心与慕尼黑大学、慕尼黑应用语言大学、柏林bbw应用技术大学等德国高校建立了交流项目,推动发展中外合作”2+2.5”双学位、”3+1”及”3.5+0.5”的国际化培养模式。2016-2020年五年间,德语专业出国留学学生80余人。通过在国外学习,学生开拓了眼界,加深了对对象国人民及文化的了解,提高了跨文化跨语言交流的能力。

 

 


 

优秀毕业生


11级德语专业

罗盛南:校德语学会创始人,13年获国家奖学金,14年获得德国奖学金赴德游学,16年获德国工作签证,目前在德国法兰克福工作。

 

13级德语专业

周悦:2014年获第三届华南地区大学生德语演讲比赛一等奖,2015年获歌德学院奖学金赴德国参加暑期德语班,目前在德国汉堡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师从Imo Wolfgang与Susanne Günthner,方向为德语互动构式语法

 陈鸣:2015年9月,赴德国慕尼黑应用语言大学开展为期一年的交流学习。2016年年初,在德国慕尼黑为我国央视纪录片《世界上的另一个我》担任翻译。

 

16级德语专业

赵磊:2019年获第一届华南地区大学生多媒体德语大赛一等奖。现于德国排名第一的公立大学慕尼黑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方向为文化认知语言学。

容倩莹:现于德国排名第一的公立大学慕尼黑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方向为文化认知语言学。


德语系学生参加第一届华南地区多媒体德语大赛合影留念

德语系学生参加第八届全国高校德语专业大学生辩论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