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枫教授谈翻译实践中的意象问题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7-06-01浏览次数:315

  本网讯 5月26日下午,主题为“浅谈翻译实践中的意象问题”的学术讲座在F105举行。讲座由学院前院长、学科带头人徐枫教授主讲。学院师生代表聆听此次讲座。

 

  讲座开始时,徐枫教授表示,此次回校,感慨良多,对学校面貌的新变化表示欣慰。随后,他开门见山,以中西文化中的“月意象”为例向在场的听众剖析文学作品中的意象翻译。

 

  首先,他从“意象”的定义入手,通过列举小鹰学习飞翔来解释“学习”二字的寓意之象,阐释了文学作品中的意象,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他提到,人们用玫瑰花表达情感,情感是抽象而虚拟的,是由送花的人赋予它意蕴和爱情,使得玫瑰花成了表达情感的物象。

 



主讲人徐枫教授

 

  接着,他提出,文学翻译与科学翻译不同,文学翻译更注重意蕴的表达。月亮在不同的语言中有不同的意思,在中国文化中,关于月亮,不同民族的人在看见月亮的时候会产生不同的想法,即赋予的意象也不同。他提到,中国最早描写月亮的诗出自《诗经》,并当场向大家对《春江花月夜》以及《水调歌头》进行了赏析。他表示,中国的咏月诗大多含思乡意蕴,李白有三百多首咏月诗,说明“月”在中国诗歌中的重要作用。

 

  但是,月亮的美好的意蕴对于其他国家民族又是否相同呢?徐枫向大家展示了一首英国谣曲《忽必烈汗》,在这首诗中,月亮是不吉祥的象征。他指出,在希腊神话中,月神是非常冷酷的,她总是搭乘银色巡天车。有一天,她看到人间有一个漂亮的牧羊少年在山坡上睡着了,她去亲吻他。为了让自己永远地爱着这个少年,她便用魔法让他永远沉睡。这就是自私的不吉祥的月意象的由来。接着,他又用雪莱的《致月》向大家展示了一个借月抒情的不被世人理解的诗人形象。一首西班牙的《梦游谣》也有着冰冷的月意象。由此看来,西方人眼中的月意象与中国人的大相径庭。中国人眼里的月意象是美好的、正面的,象征着美好的情感;而西方人眼里的月意象则是负面的、象征着疯狂和变化多端。

 



师生专心听讲

 

  最后,徐枫指出,在翻译文学作品的时候,一定要先理解清楚意象的表达。如德国浪漫派诗人艾兴多夫的《月夜》,表面上像是中国式月夜,将思乡之情赋予月亮,但实则涵盖宗教色彩,所以与中国月意象有很大不同。所以,在文学作品的翻译中,一定要首先搞清楚作者的意图。“在翻译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把意蕴翻译出来。”徐枫如是说。 (团总支新闻部 文/马柔芝  图/苏逸同)

 

 

时间:Jun 1, 2017 5:30:00 PM   

录入者:陈慧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