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心得:追寻生活的本质,于荒谬之中反抗。
周楷桐
“今天,妈妈死了。也许是在昨天,我搞不清。”这是小说《局外人》不同寻常的开头。作者加缪在讲诉小说主题时说:“在我们的社会里,任何不在母亲葬礼上哭泣的人,都有可能被处以死刑。”当一个人表现出不合乎道德常规的行为时,人们往往会将他划分为异类,而小说的主人公默尔索便是最大的异类。
默尔索面对母亲的死讯没有表现出悲痛欲绝,甚至觉得葬礼上没完没了的哭泣让他心生厌烦。面对女友玛丽,默尔索同样不屑于表达所谓爱意,他深感:“爱与不爱都毫无意义。”面对上司有意的提拔,默尔索同样觉得无所谓,去不去都行。默尔索开枪射杀阿拉伯人是因为太阳太过刺眼,而他手里又正好有枪。
关于主角默尔索的描述,处处都透露反常。对于人生,默尔索的态度是无所谓,而这种无所谓的背后,是他看透了生活的本质:“世界是荒诞的,人生是痛苦的。”
默尔索是个对自己极为诚实的人。他不屑于在知道母亲已死的既定事实后,通过刻意地表现悲伤来展示他对母亲的爱,他清楚地知道,每个人都会迎来死亡。他不愿意通过向女友诉说爱语来证明他们之间的情感,他觉得婚姻并不重要,因为他明白爱是虚幻的,稍纵即逝。面对老板的提拔,他依然是一副无所谓的样子,既然都是工作,在大城市还是在小地方又有什么不一样呢?
全文最大的荒诞之处在于“没有在母亲葬礼上哭泣”是判处默尔索死刑的直接原因,而默尔索本人却在这起关乎他生死的案件中成为了局外人:“可以这么说,他们好像在处理这宗案子时把我撇在一边,一切都在没有我的干预下进行着。我的命运被决定,而根本不征求我的意见。”人们因为他的特立独行,格格不入便先入为主地夸大他的罪行,宣判他的死刑。这是一种多数者对少数者的暴力与霸凌,是人类社会对于少数个体的摧毁与压迫。
将自己的想法与标准强加在他人身上的行为,何尝不是一种对人权的掠夺呢?世界何其荒谬,为了迎合他人道德标准而伪装自己、欺骗自己的行为是荒谬的。人类社会遵循统一的道德常规是荒谬的,而道德本身也是一种荒谬。
存在是既定的事实,存在本身没有任何意义。追寻意义的世界是荒谬的,人类最终都会走向死亡,所以生活的本质是痛苦。默尔索深知生活的真相,被世人判定为“冷血之人”后,他开始了自己的反抗,他看透了宗教的虚伪,与其说“上帝已死”不如说它“纯属虚构”,因而他拒绝向神父忏悔,“而我,我好像是两手空空,一无所有,但我对自己很有把握,对我所有的一切都有把握,比他有把握得多,对我的生命,对我即将来到的死亡,都有把握。”面对死亡,默尔索开始拥抱这个荒谬、冷漠的世界,甚至希望行刑时,人们都来看他,对他发出仇恨的喊叫。至此,不被世人理解已经毫不重要,这种对默尔索猛烈的仇视,才更加佐证了世界的荒诞。
默尔索并非不爱自己的母亲,只不过他认为死亡是一个注定要到来的命运,所以母亲的死算不上坏事。他的爱隐藏在灵魂深处,只是这种爱并不符合道德常规,因而成为了荒诞的开端,成为悬在默尔索头顶上的一把尖刀,最后夺取了他的生命。现实生活中,不乏有人在父母生时没有在跟前尽孝,却在父母死后风光大葬。这样的人,真的是孝子吗?这样表演式的爱,真的称得上爱吗?何其虚伪,何其悲哀。讽刺的是,因为缺乏这种虚伪,默尔索被送上了断头台。
毫无疑问,默尔索是一个勇者,他从始至终都不曾违背自己的真心,哪怕威胁到自己的性命,他也依然坚守本色,他的所言所行都不掺杂一丝一毫的虚情假意,以一种孤独的姿态反抗着荒谬的世界。
《局外人》向我们呈现出一个无所畏惧的英雄形象,它的宝贵之处在于对现实世界的反抗。人类命运可能是悲剧的,但人类本身又具备了无限的可能与希望。真正的勇者,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愿我们都能在看清生活的本质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在冷漠与真实间游走的灵魂
——读《局外人》有感
李惠诗
翻开第一页,它说:“今天,妈妈死了。可能是昨天,我不清楚。”不可否认这是我看过最震惊的开篇,究竟是怎样的人,用怎样的心情如此平淡地说出这种话,是冷漠吗?是无情吗?还是悲伤过度?如此荒诞的开篇,却让人不由自主的看下去。
它是法国作家阿尔贝·加缪于1942年出版的一部中篇小说——《局外人》,其故事围绕着主人公默尔索展开,他以一种近乎冷漠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一切:母亲的去世、与女友的交往、偶然卷入的谋杀案……在他人眼中,他仿佛是一个与世界格格不入的局外人,对情感、道德和社会习俗都显得那么的漠不关心。殊不知“局外人”这一身份,并非仅仅只是对默尔索生存状态的描述,它是一种在令人窒息的社会环境中找寻自我、保持自我的深刻的心理反映,更是对虚伪社会规范的无声反抗。
在我的脑海中不断闪现着书中一个令人难忘的场景:默尔索在监狱中等待审判时,观察着窗外的景象,从日出到日落,他感受到了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脆弱。这一细节,不仅展现了默尔索对自然之美的敏感,也暗示了他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正是这些看似平淡无奇的瞬间,让默尔索逐渐认识到,真正的自由不在于逃避社会的束缚,而在于内心的平静与对生命本质的深刻理解。他学会了在孤独中与自己对话,在困境中寻找希望,这种精神力量,是任何外部力量都无法剥夺的。
读到最后,我发现其实默尔索的“冷漠”并非真的无情,而是他对世俗价值观的一种超脱,他拒绝被社会的标准所定义,坚持按照自己的方式去感受生活,去面对妈妈的死亡,哪怕这种坚持让他成为了众人眼中的异类。在母亲的葬礼上,他确实是没有流泪,从世俗的眼光来看他是冷漠的,甚至是无情的,但是其实他并没有丧失人性,人们为什么觉得荒谬呢?那是因为人们只看到了他们想看到的,如果仔细注意文章中描写的细节末节时你会发现当默尔索被告知妈妈去世时,它是这样子描述“:为了不错过出发时间,我是跑着去的。这样急匆匆,这样奔跑,养老院离村子有两公里路,我是步行去的,我想马上看到妈妈。”通过这些动作、语言以及心理描写我们可以感受他表现得冷漠仅仅是因为他拒绝按照社会的规范所期待去表达悲伤。
在法庭上,面对指控,他坦然选择接受,因为他深知自己的命运早已被社会的偏见所决定。这种孤独中的觉醒,让默尔索看到了世界的荒谬与人的无奈,但也正是这份觉醒,让他成为了一个更加真实、更加自由的人。
纵观我国历史长河,在我们接受了十几年甚至更长的中华民族礼义廉耻孝悌忠信思想教育之下,我想大多数国人很难接受《局外人》所带来的震撼,大多数人之中我想我也在列,当我们多数人还处于震撼或是无法接受时,我国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老师曾说过:“当众人都哭时,应该允许有的人不哭。当哭成为一种表演时,更应该允许有的人不哭。所谓表演就好比《局外人》的虚伪社会规范,简而言之,如在国人的思想观念中,人就是要结婚,你不结婚,你就会孤独,你的人生就不完整,那么请扪心自问真的这样吗?如果不是,那为什么不像默尔索那样成为了一个更加真实、更加自由的人呢?我们有什么错?我们只是不活在世人给我们的牢笼里而已。有句话说得好:”质疑他、理解他、成为他。”我想我理解了。初读震撼,再看合理,我想这就是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悟。
《局外人》不仅是一次文学的阅读之旅,更是一场心灵的洗礼。它让我看到了人性的复杂与多样,也让我深刻理解了真实与自由的可贵。在这个充满喧嚣与浮躁的世界里,愿我们都能像默尔索那样,勇敢地面对自己的内心,坚持真实的自我,即便这意味着成为他人眼中的“局外人”,但人生在世永远不该演戏作假。
廖梓霖
何颖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