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正义?
——《圆圈正义》读书心得
陈思欣
我记得2019年有一部电视剧——《我们与恶的距离》,这部电视剧主要探讨了一个问题,就是里面的人物看似做的每一件事都是正确的,都是正义的,都是没错的,但就是这样的情况下,却酿成了一幕幕的悲剧。我当时在想,是什么造成了这一幕幕悲剧的产生,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我的心头。直到我今天读到了一本书,名叫《圆圈正义》,方解开了我的疑惑。
《圆圈正义》是法学教授罗翔的作品之一,他借分析社会热点案件来揭示法律、正义、道德等与社会息息相关的东西。在我看来,“圆圈”是一个没有棱角、没有尖锐的一个图形,这代表着正义它是圆的,是具有转圜性质的,不是所有的正义都可以被称为正义,即使它是正确的。
在《圆圈正义》中所提到的案件,我印象最深刻的便是于欢案。在于欢案的分析中,我深深地体会到法治与正义之间的同一与对立。作为站在正义的一方,于欢的做法并没有错,在他的观念中,他认为自己的做法是正义的,是保护母亲的行为,并没有错。但是从法律的角度来讲,他确实持刀伤人,致使两人重伤,一人轻伤。虽然当时的社会舆情一面倒向于欢,认为他没有错,但法院从法治的角度出发,依旧判处于欢防卫过当,处以有期徒刑。
读到这里,我不禁又想起了一部影响深远的电影——《我不是药神》。影片改编自真人真事,在影片的最后,男主角被判处了有期徒刑,但是他明明做的是救人的事情,怎么会落得如此下场?看完这本书后,我似乎明白了,他们做的事情虽然都是正义的,但这种正义是带着棱角的,带着伤害法律、伤害秩序进行的。在这种情况下,不以法治的话,那么全社会都会发扬并模仿这种行为,那么整个国家的法治体系和社会秩序将遭到崩坏。
回到那部电视剧,在我看完这本书后,我终于明白,为什么他们看似都没错,却依旧发生了一幕幕的悲剧,因为他们的正义是带有棱角的,尖锐的棱角维护自己正义的同时会伤害旁人。所以,我们需要的是圆圈正义,需要的是转圜的正义,需要的是社会大同、法治天下的正义。
读《圆圈正义》心得体会
冯颖琦
对罗翔老师的认识是在高三订阅的作文鲜素材上,里面有一篇他的专栏,标题的大概意思是罗翔老师作为一名法学老师对普法做出了不错的贡献。略读完他所写的《圆圈正义》后,我觉得这本书带有一定的普法意味,同时也通俗易懂,对我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起到了一定的纠正和引导的作用。里面很多的带有哲思和哲理的话语让我印象深刻。
虽然我没有看过电影《泰坦尼克号》,但是我对于它的剧情也有一定的了解,罗翔老师在书中提到了里面的一处细节。在泰坦尼克号沉没时,人们主动让妇女和儿童先走,许多超级富豪把生的希望让给了他人,人性的高贵在那时彰显无遗。有一种力量能够让人类从容地面对死亡。原来,真正的贵族不是财产上的富足,而是精神上的高贵。我大受震撼,在财富的占有上,穷人和富人是不平等的,在权力和等级上,贵族和平民是不平等的,但是在面对死亡,面对生命,他们把生存的希望让给妇女和儿童。书中还提到,如果人的一生只是为了追求自我的价值,那么人生难免像陀螺一般,要靠着功名利禄不断鞭策,才能在虚荣和虚空中不断转动。但总有一天你的人生会停摆。泰坦尼克号上的超级富豪或许大半辈子都在追求财富之中,或许直到泰坦尼克号沉没的那一刻,他们才知道最珍贵的是什么,或许是生的希望,或许是面对死亡时的从容和果敢,或许是拯救弱者的无畏和超脱。书中还提到了《肖申克的救赎》中的经典对白:有些鸟儿是永远关不住的,因为它们的每一片羽翼上都沾满了自由的光辉。就像罗翔老师养邻居的鹦鹉小米时,三番四次的加固它的鸟笼,可是鹦鹉还是为了自由一次又一次地冲出鸟笼。
特蕾莎修女说:“我们以为贫穷就是饥饿、衣不蔽体和没有房屋,然而最大的贫穷却是不被需要、没有爱和不被关心。精神上的富足比物质上的富足更加可贵。虽风雪交加,但冻不住苏醒的人心。或许有了精神上的苏醒,外物的恶劣也难以将我们打倒,精神支柱会给予我们更多的支撑和鼓舞。
刑法有义务去捍卫道德底线,但刑罚无力阻挡道德的滑坡。键盘侠铺天盖地地把骂声包围犯错者,有没有想过给犯错者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呢,有没有想过自己是犯错者时会想要获得别人的原谅呢?金博士引用的一句话,唯愿公平如大水滚滚,使公义江河滔滔。
作者说到不知道会不会有一天,我也跌倒,所修筑的圣殿倒塌,但是我希望自己能够再次爬起,重新开始,朝着光明前行,向着标杆直跑。高山仰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我们应该好好学习法律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懂法水平,我们或许不能做到完全公平公正,但我相信只要我们每个人愿意为维护法律的公平公正做出贡献,社会一定会越来越公平公正的。
《圆圈正义》读书有感
宋湘
一直以来都对法律界翘楚罗翔教授心怀敬意,无奈信息闭塞只知道风靡某站的罗教授曾是厚大法考的讲师,偶然间点开了学校图书馆公众号关于《圆圈正义》读书分享的推文,推文中对此书的介绍内容虽不多却恰到好处的精简。在看完推文后,便对此书充满好奇,与其同时也怀揣着一颗敬畏心去阅读。以下是鄙人在阅读完此等好书后对生活中的一些事情新的感悟和对当今法制社会存在的一些问题的思考。
罗翔教授开篇便提到一个很重要的词汇“勇气”,他也引用了丘吉尔的语录“没有最终的成功,也没有致命的失败,最可贵的是继续前进的勇气。”由此可见,“勇气”在当今社会中不仅对法律人至关重要,也对作为大众的我们仍有深刻影响。“勇气”是一种可贵的品质,而拥有此品质的人更加难能可贵。在马路上看到摔倒的老人是否有勇气扶起?看到以大欺小的场面是否有勇气站出来?在求知路上是否有勇气向权威发起挑战?在日常生活中,有多少次进退两难时,我们能够具备勇气去选择那条本该选择的路呢?我相信在当今繁荣富强的中国,大部分人能够像鲁迅先生所说的那般有一份热散一份热,有一份光发一份光,而只有少数人背弃勇气选择了懦弱。回首我的青春年华,几乎没有作出任何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可我知道在我心底有一股为他人不公打抱不平的星星之火,在以后的漫漫人生路上为正义发声,伸张正义是我的毕生追求。
世界上没有一张完整的圆。而罗翔教授在《圆圈正义》中列举了三种不同画圆的方法,这也间接说明了在现实中我们无法画出一张完美无缺的圆,就像月有阴晴圆缺一样,但圆这个概念本身是客观存在的,每一个画圈的决定正如一种与正义有关的追求,而罗翔教授则希望我们能够跳出那三种画圈的心态,对正义心存敬畏。何谓公平?何谓正义?在词典中公平的释义是“公正而不偏袒”,“正义”一词在词典中的释义是公正的,正当的道理。“公平”与“正义”之间似乎有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相辅相成。法律所追求的就是这种公平正义,无关性别,种族,地域等外在因素。
最后,我很感谢此书重新塑造了我的一些三观,让我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在阅读中不断健全,而我也希望我能成为一个勇敢的人,愿诸君都能够成为各位想成为的人。
做正义的守护者
郑琪琪
罗翔老师的《圆圈正义》不仅是对法学新生的启蒙书,更是打开了当代青年对未知世界的渴望与探索。本书使用了多个真实案例来说明当代社会光与暗,更像是对我们进入大社会前的一番开导与交流。
这本书里有两个最关键的名词,勇气与榜样。反过来想一下,如果当代人的身上不具备这两个特质的话,那国家的未来由谁引领向前。书本的开头先讲述了法律的公平与正义,正义又分为应然正义和实然正义。正两种正义是法律所要追求公平正义的选择。安提戈涅案就是体现应然与实然的冲突与张力。在这之后提及了很多法律法案,比如枪支批复的情理性,一朝犯罪的终身受制性等等。与法律紧密结合的是道德,道德的使命是自律,应以法律为原则,提示自己的道德水平,不要轻易的进行道德谴责,不要轻易地抡起道德的大棒。大名鼎鼎的江歌案,直到现在她的母亲依旧在为其争夺真正的结果,这也是法律的缺陷所在。
见死,救还是不救,这是人类苦恼了很久的困惑,救了怕被讹诈,不救又不忍心看其深陷痛苦中。法律人的理智和多数人的情感是时代的象征,唤醒人们道德意识不仅需要法律制度,更要重建道德,法律只能减少人们的后顾之忧,并不是强迫见义勇为,要尽量为善行创造积极的条件。树立起榜样风气,共同守护美好的将来。
法律条文的僵硬化也是时代向前发展的缺陷,为了摒弃多数人的偏见,追求公平正义,应与社会实际相结合,对时代背景进行取舍,增强人们对法律的信任。规范评价是对民意惩罚的缩小,从而减少犯罪,共建和平友好的家园。
书中还提及到多种罪行的矛盾所在,性侵犯罪评价标准的合理性,虐待儿童范围的模糊性等等一些依旧存在的缺落,我们能做的就是提高自己的法律与道德水平,将自己所学之识惠及更多的人群,提高全民的道法水平,从而减少犯罪率,创建幸福和睦的社会群体。
书籍的最后还提及到了人类观念,存在感的阶段性,爱的亏欠,看客杀人,安乐死一些争议性很强大话题,罗翔老师并没有由此下断论,他把自己的看法分享给广大的读者们。他告诉我们既定的观念会使人类走这周而复始的道路,喜新厌旧是大多数人的人生常态,人之所以恐惧是对未知的害怕,不能无视生命的价值,要学会尊重他人的尊严。
总之,每个人都是按照特定的观念来安排自己的人生的,我们要对未知之事保持开放之心,生活在愉快的漠然之中的召唤里,不要当他人生命的冷漠杀手,学会打破非人类理性和逻辑的主导和结论,要做正义的守护者,实现法律真正的公平与正义。
让正义走近平凡
——读《圆圈正义》有感
吴芮嫦
开头先引用编者罗老师的一句话“鲜活的故事,公平和正义不仅仅要在书上得到体现,更重要是要在每个 个案中,得到回响。”法律的意义不是冰冷的纸上谈兵,而是要落到实处,切实的给人带来用处。
书中的一个令我印象深刻的情节,是一个上访无门的老婆婆。她衣着破烂,还背着一个破麻袋,起初不被注意,以为是乞讨的叫花子。出乎意料,她向笔者求助,竟是上访无门急需问路,为自己蒙冤的儿子伸冤。得到回复后竟是连连道谢,下跪以求报答。看到这里我能够共情到罗老师当时的心境,下层群众想要寻求法律援助,是难上加难,法律变成了遥不可及的神坛,何其悲哀!人生地不熟的老人家,来到陌生的城市,那样的无助,无奈。法条是冰冷的,它永远没有办法去感知民众的需求。但人类是具有感情的动物我们可以做一些小事,让法制变得美好。执法者可以向民众解释法条,使之更好地为维护民众的日常生活需要而服务;教师可以向学生传递法制思想,将懂法的苗儿根植在下一代心中。所幸的是,现在法制意识已经在民众中普遍形成,大街小巷,无论是学校还是村头巷尾,法制宣传栏已经走近人们的生活中。我也同样和罗老师一样,喜欢特蕾莎修女的那句话:“我们无法成为伟大的人,只能心怀伟大的爱做细微的事。”也同样赞成:爱人是爱具体的人,爱人类却不爱具体的人是虚伪的说辞。因为具体的人有太多的不可爱,但那是真真切切存在的生命,我们理应怀着包容的心,包容具体人的不可爱,需要学会忍耐和关怀。
我们也不应该把自己想象的那么伟大,在取得一点小成就后之后就沾沾自喜,得到过度的自我满足。而是应该在前行中保持谦虚向上的心态。正如在自恋中攀登仇恨的高峰中一章,我们容易陷入没来由的优越感,非要和他人分出个高低贵贱,在一阵阵无意义的自我满足自我骄傲中迷失自我。优越感会使人们陷入无休无止的冲突,在但却很少发现自己的问题,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当有人与之观点不一致的时候,便也会被指责痛骂。人的一生都在不停的往前走,但是当与别人争吵,自己也会驻足停下,从而造成停滞不前的后果,自己也就会因此落后,原地踏步。自恋也会让人因此树敌,把身边的人都当做竞争对手,没有朋友,只有与自己争抢荣誉,金钱的人。这样的人生是孤寂的,也是乏味的。因为相同的优越感导致拉帮结派,但这种小团体并不一定稳定,矛盾只会从一个分化成多个。把自己当做沙漠里的一粒沙子,自己的价值不一定要通过与他人比较中得来,而是因为存在,形成努力奋斗的方向,应该把过多的精力放在提升自己,而非无意义的争吵中。这样我们才能打败那个自恋的小人,也能缓和与身边人敌对的感觉。做人总需要脚踏实地,脑袋可以飘在空中,但双脚需要紧贴地面,在坚实的地面上丈量出自己的路程。才能走出自恋和仇恨,成为一个精神上真正富裕的人。
“我们能画出来的圆圈,总是不够圆,但没有人因此想取消圆圈。”正如我们人类总是不够完美,总是有各种各样的缺点,缺陷,但是正是这些多样不过完美的我们,才能编织出生命的多彩,才有不断前进追求完美的动力。
正义的光应该照进每一个平凡人的心中,而不是让道德高悬在虚无缥缈的空中。
具体
——读《圆圈正义》有感
黄静莹
无视脚边的呐喊,而是要去努力听清远方的哭声。《圆圈正义》该书提及卢梭曾撰写《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诉于他一想到人类的苦难便会伤心落泪,但是却把自己的孩子送往孤儿院,原因是他太忙了,要忙着去爱人类,关心远方人们的苦难。具体的人没有得到具体的爱,为什么会如此呢?罗翔老师仿佛给了我们思考的方向。
我们要指责卢梭置自己的孩子于不顾吗?还是应该褒扬歌颂他对人类伟大的爱?我不明白,但是现实却有许多这种事情,我自己也不例外,忽略脚边的呐喊,无视触手可达的善意,要对更崇高的东西眺望、迈进。罗翔老师指出这一切都源于人的自恋,而“因为自恋,我们一贫如洗”,因为我们爱的总是抽象的东西而不是具体的,所以我们很难理解一个个现实的具体的人,不满仇恨,摩擦冲突。即使是“爱”,也是我们需要爱的时候把内部的热力投射给一个对象,这种爱也不过是一种表现的形式罢了。
“我们永远没有自我想象中那么高尚。”我们以为我们这是大爱,实际却掉进了“爱”的误区,真正的爱是对不可爱人之爱,对具体的爱。没有那么多的虚无与幻想,有的只是看得见的实体缺陷,听得见的刺耳呐喊嚎叫声,因此我们不能轻易地抽离于此,褪去那些轻描淡写的爱与关怀吧。
像书中那样,我们都要给自己放放气,放放那些虚荣的,堂皇的,让人不至于飘到高处,能够对脚边具体的哀嚎多一些倾听。
圆圈内自由的鸟儿
——读《圆圈正义:作为自由前提的信念》有感
陈颖宜
近日,我阅读了罗翔写的《圆圈正义:作为自由前提的信念》感触良多,谨以此文,分享我的一些心得与体会。
本书是一位法律人的热点写作,他通过笔下的文字,与我们分享了很多真实的事件、案例,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他的思考与感悟。其中,最令我影响深刻的大概是“纪念一只越狱未遂的鹦鹉”一文了。作者通过本文讲述了他和他所养的一只鹦鹉小米的事情。小米本来和作者亲近,但是它品尝过自由的滋味以后,就不愿意再成为一只笼中鸟了,小米试图逃出笼子,但是无一例外都被作者捉了回去,最后它绝食死了。这件事情给了作者很深刻的体会,也引发了我的思考,我开始意识到,自由,或许是最可贵的东西。
或许有人会对我的看法嗤之以鼻,因为对于如今的我们而言,自由触手可得,因为我们身处新时代,我们的身、心,乃至我们的灵魂都是自由的。我们可以自由抵达世界每一个地方,我们可以有自由思考、发言的权利,但是对于我们的先辈而言,不是这样的。他们当中的很多人或许终极一生都没能离开自己出生的地方,他们当然也渴望去看看世界的模样,但是他们却被现实与生活折断了羽翼,他们被困于原地,无法向鸟儿那样自由自在地飞翔在广阔的天空。我们今天的生活是幸福的,我们的思想是开放的,我们是生于红旗下,长于新时代的中国青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使命和责任,自由的我们要敢闯、敢拼,在不懈的奋斗中展现我们当代年轻人的青春风采,我们要用脚步丈量祖国的大地,我们要用拼搏为我们的子孙留下自由的天空。我们更要始终铭记,我们所仰望的这片名为自由的天空,是无数先辈们用鲜血与汗水为我们开创的。
当然,自由并非无限度的,我们追求自由,更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实现自由。正义是如同圆圈一样客观存在的,它是法律永远得追求,而我们的自由,也应该在这个圆圈里面,这样的自由才是真正值得我们所追求的。
《圆圈正义:作为自由前提的信念》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思考和体会当然远远不止这些,每一次重新翻阅这本书,我都会有全新的理解体会与思考,而在书中所学到的一切,都将成为我终身受益的宝藏。
《圆圈正义》读书分享
叶敏
何为正义?何为伟岸?定要大公无私,无私奉献,不求回报吗?我认为不是的,正如书中所言,写作是一门技艺,如果只为名利双收写作,那么便失去了写作的意义。如果是在实实在在搞好创作的同时,获得名利又有何不可。那么我为了更高的荣誉,去创作就不值得赞扬吗?当然也不是,倘若创作的过程,没有掺水,没有抄袭,是自己的真材实料,那我最初带有目的性又有何妨。就像教育一样,我们教育着学生好好学习,为了考更好的成绩,为了上更好的大学,为了找更好的工作,又有多少学生是真正的热爱学习本身而一直奋斗呢?因此,就如同书中所言,我们远没有自己想像中那么高尚。
我们本身当然知道我们没有那么高尚,但是很多人却理所应当的认为别人可以做到真正意义上的高尚。就像教育书中提到的,我们很容易对他人的动机做出恶意评价,严于律他,宽裕律己是人的本性。就如生活中的一个现象,很多人理所应当的认为有钱人就应该付出的更多。就像一些自然灾害发生的时候,很多明星都会捐款,但是部分网友就会抨击某些明星赚的是普通人一辈子赚不到钱,却捐的少。又有一部分认为公众人物的捐款无非是为自己打好名声,或者说怕不捐款受到网友的抨击。这多少有点事实的成分在里面,但是换个角度想,因为明星的捐款,灾区受到的很大程度的帮助,而明星有名声上的回报两全其美不是很好吗。
勿将自己置于道德的至高点,不假思索的批判别人。世上的正义本就不应该是永远不求回报的,没有人就应该是为奉献而生的。就像书中提及的,无论用任何仪器都无法画出一个真正完美的圆。我们只需无愧于心,无愧于付出,无愧于正义。
试想常年付出的而没有回报的人,又有什么可以支撑他继续前进呢?或许有些人会说,先辈们,战士们就是不求回报的为我们打下一片祥和的社会。如果是这样想就大错特错了,他们所追求的回报就是和平,只不过人所追求的回报有高低之分,这无可厚非。只是当自己没有能力做到自己空中的那般正义,我们就不应该将枷锁套至别人的肩上,对他人的宽容又何尝不是对自己宽容。
人无完人,世上没有完美无缺的圈,没有完美无瑕的正义,只求无愧于心,无愧于正义,无愧于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