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许三观卖血记》有感
西方语言文化学院—林梦露
泱泱华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不同的时间段都有着不同的故事发生。生于二十一世纪的我,无意间有幸欣赏到了这么一件艺术品,它的名字叫做“《许三观卖血记》”。
在我们中国,有这么一句话——“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许三观卖血记》,在一些人的眼中,它是一部站在广大劳动人民立场,以劳动人民的视角所续写的包括我们中国过去的大炼钢铁,三年饥荒,知青下乡等几十年历史的原汁原味的真实情感生活;但是,在我的眼中,它就像是一首优美的散文诗,在这首散文诗中,动荡年代的父辈爱情被描绘的淋漓尽致。它没有美妙的语句,浪漫的词藻,动听的韵脚,但是,当你不经意间翻开书页,浓郁而又热烈的质朴而又真实的气息扑面而来,如黄河拍案般,一层接着一层地向你袭来,让你措手不及,根本毫无招架之力,而在浪打过后,却又会令你爱不释手,久久难以释怀。
在我眼中的《许三观卖血记》,就是这么一件艺术品,就是这上世纪中动荡年代的父母爱情。或许你会感到迷惑,又或是不解。但就像是西方某位作家所说的那样,“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这个世界就是如此一般的五彩斑斓。浪漫之人于平淡中发掘幸福,悲观之人于喜剧中找寻失落。
观赏完这件作品之后,作者余华是以卖血作为明线,许三观一家五口的亲情作为暗线。一方面,在许三观结婚到年老的不同时期,遇到的挫折,困难,坎坷,都是通过卖血来化解,在卖完血后,点上“一盘炒猪肝,二两黄酒”来活血;另一方面,小说开头到结尾,共十一次卖血,卖血的理由很少是自己,都是为了家人。在许三观这一生中,亲情是他在这个苦难时代里唯一的心灵慰藉。
人性是这个世界上最复杂的东西。我们的时代会因此五彩斑斓,同样也会因此变得黯然失色。许三观和许玉兰,这两个小说中重要人物,他们的初识或许就是一个喜剧开头。初识过后,便是稀疏平常的家庭内部矛盾。作者笔下许三观的埋怨,其实更多的映射出看客们略带嘲笑和喜欢看热闹的眼光。他,仍是一个善良的人,正是如此,每当关键时刻,总会有意想不到的回报。
其实,动荡时代的爱情便是如此不过了,没有那么多轰轰烈烈,却依然能够给苦涩的生活带来一丝丝甜味,每当这时,能够陪伴相守在身边一辈子的,还是彼此的爱人。许三观一生无大风无大浪,但却有着少不了的海浪相随。经历越多,温情与温馨也就越加难能可贵。在人生这条历史长河中,许三观担起了自己作为丈夫、父亲、侄子甚至所有角色的重担。
从艺术特征上来看的话,小说的语言非常朴实,口语化般通俗易懂。真实可感的场面描写,让人物形象活灵活现的人物语言,并且小说多次使用反复,“一盘炒猪肝、二两黄酒”,使人潸然泪下。
《 许三观卖血记》不同于《活着》。福贵的孤寡带给人们抑郁,许三观却在告诉我们,不仅要好好活着,更要追求美好生活,追求爱情亲情。小说中的许三观,无惧任何困难,他只惧怕自己会被遗忘,自己不能再为家人奉献价值。他希望人们可以为自己而活。“没有谁可以轻易的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也没有谁可以轻易放弃自己的生命”。
因为,人活着就是追求美好生活本身。
在孤寂中成长
中国语言文化学院—叶敏
《在细雨中呼喊》的主人公孙光林的人生一大色彩便是孤寂,在孤寂中成长,在孤寂中释然。孙光林儿时便不受父母待见,仿佛是家里透明的一角。儿时没有父母的疼爱,没有兄长的爱戴更没有朋友的陪伴,寂寥的童年并没有给这个小小的少年增添一抹亮色。没有感受疼爱过的他性格也透露出一股对家庭的漠视,在看到自家与王家发生激烈的争吵时表现得无动于衷,自始至终都是一个旁观者的角色。而没有父母疼爱家境贫寒的他也被送去养父母孙荡的家。
我们熟知的家庭关系大都是父母疼爱,兄弟和睦的家庭关系,但现实中不乏父母不爱甚至于虐待孩子的父母。他们生来孤寂,没有教育的指导,没有是非善恶的指引,只能自己去摸索在孤寂中选择,在孤寂中释怀。充斥本书一大主题的孤寂也发生在孙光林好友苏宇身上,在他生病卧床的时候,父母弟弟都曾提及过他,却未发现他的异样。作为医生的父亲竟也可笑般的没有发现儿子的病态,一次次家人离去伴随的关门声都是苏宇即将消逝死亡警钟,他在孤寂中等待死亡,等到他的无尽的黑暗。对于主人公而言,少年的玩伴曾是生命里的曙光,他们互为彼此的救赎,在玩伴的去世后,孙光林又回到了最为熟悉的孤寂感。
在这孙光林和苏宇这两位少年的共同点就是没有父母的关爱,他们命运的相似让他们成为朋友。这不得不让我们深思,为什么有些子女不能得到父母的关爱?是孩子不懂事?答案显然不是,他们生命中第一次遭受的不公便是家庭带来的,没有人关心他们身心的成长,更为严重的是父母本身也不能起到良好的榜样。这更为深层次的探讨便是中国的教育,在过去的年代,教育资源匮乏,致使很多人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不能较为准确明辨是非,更不能很好的做到养育子女。
我们有幸生长在如今的年代,受到良好的教育,那我们便应当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认真学习提高能力,培养正确的三观,传递正确的理念。即便命运捉弄我们,也要与命运相搏,活出自我。孙光林在孙荡家的五年受到了接受教育的机会,却由于老师的诬陷,善恶不分逼迫他承认了不存在的事实。这又不由的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背景,部分教师缺乏职业道德,不能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甚至扭曲事实诬陷学生。在那个教育资源匮乏,容易遭受不公的年代,青少年难以培养一个独立正确积极阳光的人格。在遭遇不公,无人关爱的环境,孤寂在所难免,在成长的征途中,只能自己默默忍受排解,并在这个过程中学会释然。
不要害怕,世间很多事并非是非黑即白的。孤寂给我们带来的情感缺失不可避免,但由此我们也更加全面的体会到了人格的多样性,社会的多样性。与此同时,心智也更为的早熟并且没有过强的依赖性。这何尝不是不幸中一点幸运。人生百态,没有谁可以陪伴谁一生,成长是一个人的旅行。
我们微薄的力量难以去改变既定的事实,在成长的路上孤寂是我们不可避免的挑战,心灵的孤寂或许会成为一个永久不能修复的缺口。但是我们应当时刻铭记,我们从来都不是一个人,世界上在不同的角落,在不同的时差,会有着一样跟我们一样感到孤寂的人。如果生命中没有人为我们点起光亮,那我们就要努力为自己点起最耀眼的光芒。平庸被遗忘从来不是最可怕的事,只要我们心中有光,坚定的信念足以扬起我们前进的波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