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黑夜托起白昼之时
——从《白夜行》看人性
19中文三班许冰芬
“我本可以忍受黑暗,如果我不曾见过太阳,然而阳光已使我的荒凉成为更新的荒凉。”——题记
庸俗的眼光已将雪穗和亮司吞没——“一对永远无法在阳光下见面的苦情人”——如此象征性的评价恰是我们对所有无法修成正果的爱恋的至高称赞。但让人变得完整的,从来不只有爱情;那么,让人千方百计让自己变得完整的,也从来不只有爱情。雪穗和亮司都拼命地让自己成为指引对方在黑暗中行走的光,而光的发热却要以他人的牺牲为供给源,这些光束注定会混乱暗与明的界限,让本就残缺的人性找不到道德的底线。强光带来的幻觉使人迷失在黑暗中,令凶手误以为在光下犯罪亦是被允许的。
亮司为了保护雪穗而错手杀死自己的父亲,作者这般的铺叙绝不是为了满足读者的猎奇心理。年仅10岁的雪穗被本应该保护自己的母亲送给不同的男性取悦,尚未发育完整的子房早已凋零,净是肮胀的土壤只能孕育出罪恶之花,如此苦难发生在现实中是惨绝人寰的听闻。那,亮司的剪刀有铲除掉这朵罪恶之花吗?没有,亮司的剪刀不如雪穗的铃铛声致命。全知视角下的判决总是仁慈的,我们普遍认为雪穗母亲和亮司父亲的死亡是咎由自取,雪穗和亮司不过是为了拯救对方于水深火热中不得已而做出的行径。谎言就是那朵罪恶之花,为了让谎言不被发现,雪穗和亮司就必须谋划更多谎言加以掩饰,这朵罪恶之花永无终结之日。
“びゃくやこう”是《白夜行》的日文原文,台湾译者刘资君译为“白夜行”,英文译为Journey Underthe Midnight Sun或Into The White Night。在中日文两种译文中,《白夜行》书名的本意一致;而英文译文中,两个主要译本都带上了“Night”这一意象,或许是笔者在刻意写作而过度理解,但上升至哲学角度分析,东亚文化对“夜”和欧美文化对“Night”的态度却似文人的惺惺相惜。《夜雨寄北》的雨,在夜晚更显惆怅;鲁迅笔下的夜晚总是笼罩着封建压迫下的冥色;亮司在夜晚坠楼自杀;雪穗也总在夜晚中借刀杀人;但丁的炼狱永无光亮;狄兰·托玛斯也说“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文学没有偶然,但人类对庞大的感知是同频共振的。夜,是庞大;庞大到我们必须怀有敬畏之心才能靠近黑暗中超出已知范围的物体;庞大到总有一股引力牵着我们去探索超出思维定律的未知。黑夜的尽头是白昼,庞大的尽头是渺小。太阳是最稳定的恒星,因为祂总会按时降临世间。这庞大的黑夜,就这样被渺小的发光体,托起了白昼。
我们谨记着“世界上唯有人性和太阳不能直视,前者伤心,后者伤眼”的警诫;但要以“世界上有两件东西值得我们仰望终生:一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标准;二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的姿态行走人世。亮司为了雪穗最后的周全而走向死亡,雪穗在罪恶感的折磨下也失去了戒备。亮司和雪穗是你,是我,是每一个人。亮司,是一个借口——是我们在获得安全和生理需求后,疯狂地为满足日益膨胀的欲望的借口;雪穗,就是我们的需求和肆虐的野心。但让他们无法堂堂正正地,手牵手肩并肩地站在一起的是黑夜吗?是法治和道德之光普照的白昼!或许,你会疑问,那雪穗被糟蹋的时候,可曾有法治和道德之光给她带来些许光明?《白夜行》之所以是白夜行,不是黑夜驱逐了白昼,是因为黑夜与白昼总是以糅合的形态存在——人性本该黑白兼有,否则神性也无法被反衬地完美无暇;是黑夜托起了白昼,亮司曾是雪穗的光,但最终却无法成为她的光明,雪穗头也不回地逃避着自己的过去,大抵是这光积重难返。若是,亮司和雪穗向比两个单薄的芦苇更庞大的力量求助——向公正和良善靠近,他们的结局会不会是我们一直期待的皆大欢喜?
与其说《白夜行》是推理小说的桂冠,不如说故事的内核是悲剧的映射。悲剧,是“将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悲剧的意义,是诉之众人——在看到“美好的东西毁灭”后能清醒、能觉悟、能预防。人性的缺失和偏袒,会被悲剧的观感扶正匡义,阳光下的荒凉总比黑暗里的偷光更合理。
题记不过是艾米莉·狄金森《如果我不曾见过太阳》一诗中脍炙人口的两句,但诗篇的真实涵义却在这一段中——“我从来没见过沼泽,我从未见过大海;却知道荒野是什么,知道波浪的模样”。什么是人性,祂没有时空的定义;但万千文学因祂而生,无数灾难亦因祂而起;文学作品中虚构的一切,都在替我们承受人性的荒凉;那么,我们就成为那个太阳吧,拥抱荒凉、温暖荒凉,最后让荒凉也成为我们必不可少的组成。
为爱献身
21中文一班 张俊浩
当我合上《嫌疑人X的献身》的时候,我总被那个红色的X所吸引,现在我已经明白,X是指石神,可是石神是为了什么去献身自己呢?
在我初中读第一遍的时候,我会惊叹于作者的诡计。至于其中故事则粗略过了一遍。于是在第二次阅读的时候我开始忽视诡计,关注这部作品的其他部分。同时,我也拿《嫌疑人X的献身》与我读过的一点其他日系推理粗略对比一下,通过对比,我可以直观看到《嫌疑人X的献身》的优缺点:
与岛田庄司的《占星术杀人魔法》比,《嫌疑人X的献身》的推理略逊一筹,但对人物情感的刻画比《占星术杀人魔法》会更加细腻,而且作案动机会比《占星术杀人魔法》更可信。
与松本清张的《砂器》对比,其中推理元素丰富、精彩无疑是《嫌疑人X的献身》,可是在“探究凶手何以至此”来看,无疑《砂器》更甚于《嫌疑人X的献身》。(毕竟二者篇幅不同,但就比例来看,《嫌疑人X的献身》有大篇幅在于推理)
通过以上不严谨的对比,我还是很直观看到《嫌疑人X的献身》的优缺点:相比非常优秀的推理小说,《嫌疑人X的献身》的推理不能算顶峰,但就“社会派”(探究凶手动机与揭示社会现实)而言,《嫌疑人X的献身》是非常具备特色的。
以我之见,《嫌疑人X的献身》的内核是:以诡计为外壳,包裹着人文主义的关怀。
我想引用书中石神的一句话:“看上去是函数问题,其实是几何问题。”套在《嫌疑人X的献身》中则是“看上去是本格推理,其实是社会派。”这也是我在第三次阅读的时侯验证出来的。
我对东野的书读了不少,作为一名写了长达十几年本格推理小说的作者,他也尝试了许许多多不同的诡计,但后期让他火起来的作品其实倾向于社会派(如《白夜行》)。《嫌疑人X的献身》也是如此:诡计不再是重心,而其中蕴含的人文关怀才是重点——也就是在第一段提出的疑问。
答案很明显,是为了“信仰”。由“信仰”衍生出了“爱”:“他压根儿没有要和她们发生关联的欲望,她们不是他该触碰的对象。对于崇高的东西,能沾到边就已足够幸福,数学也是如此。”把花冈母女与数学并列,可见已经到了“信仰”的地步。
而我再看石神对靖子的爱,能称为“爱情”吗?爱情是两个人的事,而石神为靖子所做的事明显是单相恋——从始至终靖子对石神就没有表现过“爱情”。对石神而言,这份爱是他此生唯一的救赎,同时也是支撑着他活着的“信仰”。因为这份爱他能从吊绳下挣脱,也因为这份爱他能为了靖子而犯罪。可是石神却不知道这个“献身”对靖子母女的负担多深,美里的自杀肯定包含着对石神行为的愧疚。
在还不是大人的美里眼里,石神对她们母女二人做了巨大的牺牲,而且是一位基本没有交际邻居叔叔,这份恩情成了美里思想上最大的负担,我相信在美里心里肯定做好了要在以后的时间里好好报答石神的准备,可是靖子的行为在美里眼里无异于背叛(与工藤约会,晚上手机关机等)。另一方面,我会认为美里缺少父爱而富樫这个继父给她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但石神的行为却让她重拾了类似对父亲的好感,因此在知道石神自首后,幻想破灭以及自己母亲的背叛下双重压力下才导致她割腕自杀。
在那种情况下美里割腕自杀反而是她对石神、对自身道德上的救赎。而相比于靖子的所作所为,我只能无奈叹息:为了自身的心安而毁了石神的布局。因为在小说中汤川学与警察是没有证据去实现程序正义的,而靖子一坦白,就毁了石神所作的一切,而这也是石神的“爱”与“信仰”破灭的时刻。
“爱”破灭了,因为石神本意是让花冈母女幸福,而他也几乎成功了——只要汤川这个老朋友不出现的话。可是就算石神可以解开复杂的数学问题,但他始终不明白人的情感是多么复杂:他单方面给予花冈母女的帮助、付出的牺牲之大,却没想到这份恩情会成为靖子承受不住而自首的诸多原因之一,也没想到会成为美里自杀的导火索;他更没想到他的好友(汤川)会不理解他的行为,转而把真相告诉了靖子……
他忘了同一事在不同人看来是不同的,在石神看来,是花冈母女在他自杀的时候救了他,让他活了下去,他的行为是报恩是追寻着自己的“爱”与“信仰”;但在汤川看来:“石神肯定希望她能毫不知情地幸福生活下去,但我实在看不下去,我认为她应该知道。”是啊,靖子应该知道石神为她做了多少,可是也就是这样的恩情让靖子无法承受(汤川这里耍赖了,这样不就摆明是要让靖子自首)。
我想谈谈对靖子的感想,如果说美里的性格是刚烈,不自私的话,那么靖子就是美里的反面:面对前夫的骚扰总是放任、见工藤为自己花钱的时候又恢复了当初见到富樫的样子、把石神想象为第二个富樫、石神自首后还能想象与工藤继续发展……是真的自私、软弱。
那么就是这样的女子,在石神看来却是高不可攀的存在,甚至为了她而去犯罪——这一行为让汤川十分不解:“我不希望你的聪明才智浪费在无谓的事情上”“你(石神)那聪颖过人的头脑,却用在这种事情上。”是啊,在汤川看来,石神为了爱而牺牲,为自身信仰而奉献自己,却只是“浪费”“这种事情”;汤川觉得石神并不会爱上靖子,可是石神爱就是爱了,而且是一生中惟一一次的“爱”,就像烈火一样焚烧了自己。
数年前,是石神对花冈的爱让石神活了下来,成为了他活下去的“信仰”,而同样也是这份爱,让石神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而石神对此无怨无悔,他本来就对自己的生命不重视(曾经自杀未遂),而且他也认为:“一个人只要好好活着,就足以拯救某人。”而只有他人生命重过自己生命的时候,我们才会明白这句话的涵义。
“爱”是如此的痛苦,但倘若可以选择,我相信石神还是会选择与靖子相遇。因为在石神那颗荒凉的内心深处也一定渴求着“爱”,如果没有这个无法用逻辑解释的“爱”(汤川视角),那么石神就一定会自杀,人也一定无法存活于世。
谈了这么多,无非是在说石神为何救花冈母女,可是上文的提及的“人文关怀”仅仅只涉及到“爱”吗?并不是,别忘了石神杀了人!他杀了“技师”,一个没有人在意的“无用的齿轮”(如果有人在意就无法实施诡计了)。试想一个连自己生命都不在意的人,怎么会去在意他人的生命?在石神看来,那些流浪汉是“无用的齿轮”,可是石神又有什么资格去断言他们的人生,甚至去操弄他们的命运?
就像汤川所说的:“这个世上没有无用的齿轮,只有齿轮自身才能决定自己的用途。”
因此,石神是自私的,为了自己的信仰,为了自己的爱,而伤害他人甚至杀了他人——这何尝不是人一贯的行为呢?在自己要做的事情会伤害到他人,却优先满足自己的需求。但石神可悲之处在于,他的信仰,他的爱却在他成功之前在他面前崩溃了——这难道不是在惩罚石神吗?我相信在最后一段,石神是痛苦的,但也因此他的“人”真正觉醒了。
纵观全文,石神很少有巨大的感情波动,被汤川说中诡计时也不过是“不禁瞪大了双眼”、处理尸体时那么的冷静几乎冷漠、被捕后的神情等,而且在回忆中他自认为“没有理由寻死,也没有理由活着”……就是这么一个“数学机器”,被称为“达摩”的石神,我是无法体会到他作为“人”。(与靖子相遇后也有了明显改变,但没有特别显眼,比如对工藤的嫉妒,对杀人的害怕,但大体还是理智得冷漠)
可是当信仰在他面前崩塌,他所竭力守护的一切都失去了意义,他的内心终于掀起了狂风暴雨,他终于觉醒了“人”的一面,尽管是毁灭性的,他再也无法抑制自己嚎嚎大哭起来,作者借警察之口用了很有分量的一句话来描述:
“觉得他仿佛正呕出灵魂”
这是多么强烈的感情波动!足以毁灭石神一切的理智!就好像是一把利剑,把石神的外壳全部击碎,露出了他那颗柔软、易碎的内心,那颗心渴求着“信仰”同时渴求着“爱”,他能因此赴汤蹈火,从无怨言;也能在这一切崩塌后宣泄出痛苦,从此他不再是“达摩石神”,而是作为一个人的石神。
一个人仅仅是由理性构成是无法存活的,人更需要柔软的感性支持自己活着。这也是我认为《嫌疑人X的献身》具有深厚人文关怀的原因,因为在小说中告诉我们:没有一个人是“无用”的;只有理性是无法构成一个人的全部的;哪怕是自私软弱的人(靖子),在结局依然能鼓起勇气去承担罪责,而不是拿着石神给的理由逃避(“或许该照石神的意思,只考虑母女俩的幸福,诚如他写的,这时如果退缩,他的苦心将付诸流水”、“忍受这种煎熬,也算一种赎罪”)。
请允许我做个重复与总结:这篇小说以诡计为外壳,包裹着人文主义的关怀。而在这个故事之中,我见到许许多多因爱而挣扎在尘世中人们,那些人们的缺点是如此的真实,就好像我们所处的世界是如此的不完美。
我相信在看过这个故事后,我们会更加明白一句古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因为石神给予花冈母女的帮助与牺牲,未必是她们承受得住的。
在此,请允许我引用尼采的一段话作为此文的结尾:“这是真的:我们爱生命,并不是因为我们习惯于生命,而是因为我们习惯于爱。爱中往往有某种疯狂。而疯狂中也往往有某种理性。”因此我们才成为人,而石神也成为结尾中的“人”。
《流星之绊》——爱与希望
19级注会二班卢烨韵
喜欢读东野圭吾小说的人,一定不能错过他的《流星之绊》,这部小说一改之前的破案推理风格,而整本书仅有的推理部分也没有破坏它走温情和谐的基调。
这本书讲的是兄弟姐妹三人晚上一起偷偷溜出去看流星,等到他们到家的不是父母的责备,而是父母的离开。所以,在流星之名下,三人发誓要找到凶手。三兄妹相依为命,靠欺诈为生,面对14年的案件追诉即将到期,他们却意外地找到了凶手的线索……结局也是让我很意外,与其说是意外,我觉得更多的是感动。不是“流星之绊”,而是“流星羁绊”。这本小说中包含了各种各样的温情和爱。
一 、兄妹情。兄妹三人命运多舛,却互帮互助,彼此拥有。因为失去了共同拥有的父母,而他们却格外珍惜这段兄妹情,也更加渴望彼此。在寻找凶手的路上,他们变换着身份靠欺诈为生,我却对他们的行为感觉不到厌恶,更多的也是同情吧。儿童时期却没有了父母的陪伴,在最后交出了欺诈的钱的时候,我又觉得兄妹三人的童年也是另外一种“完整“。
二、 爱情。书中唯一的一段爱情线也是围绕着最小的妹妹和“凶手”儿子展开的,她寻找一个爱情的路途是不易的,聪颖善良的妹妹最后也得到了行成的求婚。即使是年少失去父母,也没有磨灭掉妹妹对爱情的希望,而她也得到了自己完美的结局。我在静奈身上看见了坚硬躯壳下柔情的一面,但她只能坚强地反抗着命运。
三、父子情。真实的凶手为了给患有先天心脏病的儿子筹集手术费,剥开犯罪的事实,这是对儿子的爱。可是换个角度,凶手的行为无疑也是毁了另一个家庭,冥冥之中,也像是定数。
书的一开始兄妹三人发誓手刃凶手的阴沉,到被书中种种温情所吸引,东野圭吾想给我表达是爱与希望,开局是残酷的,真相也是残酷的,唯有人心并没有那么残酷。读这本书的时候,没有看到《白夜行》那种压抑和绝望,反而是美好。
复仇的主线,主笔却不是描绘复仇的过程,以及人物内心的邪恶,更不是社会当下的黑暗及不堪。流星是指兄妹三人,远远看上去很美好,可是走进了却发现也有伤痕累累的地方,而兄妹三人却互相抱紧,互相治愈,相互抚平“伤口”,不离不弃。
结局是美好的,那些犯下的错,终会像流星一样转瞬即逝。爱与救赎的故事,让我也没有发现这个世界的冰冷与不堪,而是爱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