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孤独,虽败犹荣
——王思雨
孤独,时常陪伴你我左右。它,与生俱来,挥着不去。所以,不要惧怕,享受与孤独相伴的日子。
——题记
曾听过这样一句话“孤单,是一个人的狂欢:狂欢,是一群人的孤单。”当时我想:孤独哪能和狂欢相提并论呢?这俩不就像那彼岸花里的曼珠和沙华,永不得相见一样吗?当时,我不懂。但读完鲁迅先生《呐喊》的自序,似乎懂了一点儿。
研究鲁迅的人都说,鲁迅是个敏感的人。在我翻看完这自序,果真啊,敏感得厉害!不然,怎会感受到在质铺的侮蔑里接了钱,怎会“仿佛是想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又怎会在课堂电影中为留学于日本的中国同胞而感到悲哀... ...
然而,鲁迅先生提到过最多的就是他的孤独寂寞了,也是我在字里行间里感受到最多的。从小家道中落,年幼的鲁迅,内心便种下了敏感种子,然而孤独寂寞又常年相伴,使鲁迅先生内心形成了悲观主义,可以说是极度悲观。
第一处体现他的孤独的是家道中落坠入困顿。“我以为在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在这曲折的成长路上,他慢慢地发现世人的真面目,还有国民的劣根性——应是有所感受,却没有写出来的念想。然后就逐渐远离了世人狂欢,与自己的孤独相守相依。这“走异路,逃异地”便是他远离世人狂欢的具体的体现。他是逃离,但并没有不管不顾。虽是逃离,却不是寻求自己的幸福乐园,而是去学习外来的文化,为自己的国家带来先进的医学。虽说后来弃医从文了,但他的初心想必就是这样的。
这第二处孤独便是在一次课堂上。有一回,讲义结束,课堂仍在继续,教师便放了一段日俄战争的影片。鲁迅先生看到了自己的同胞们,一个被绑着,另一些一样强壮的体格,竟显出麻木的神情。这神情,深深地刺痛了他那颗爱国的心。与此同时,他又再一次深深地感受到孤独。这是怎样一个民族啊?同胞在自己的面前要被砍头,竟也没有流露一丝的愤怒、反抗,一点同情、怜悯,真是令人可悲、可叹!当即,鲁迅先生便生出弃医从文的念想。“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我想,当时的鲁迅先生定是充满了绝望,自己的国家已变得这样的精神破碎,难耐心有不甘,自己也是这个国家的一份子,若我大国亡之,我将何去何从,将变得身在异乡我异客,还是身在自乡为异客?这份绝望于不甘,若是换作旁人,是否会像鲁迅先生一样又这般雄心壮志?
“这寂寞又一天一天的长大起来,如大毒蛇,缠住了我的灵魂了。”此处为第三处。这时的鲁迅先生遭受了“变革”的失败,《新生》在娘胎里便被扼杀了。他想拯救在生死垂危的国家,他想唤醒麻木了的中国人的精神思想,他想让自己的孤独少一点多一点志同道合的有志青年。纵使他有满腔热血,到头来还是空寂寞。志同道合的有志青年倒是有几个,但是怎奈铁屋子里昏睡的人们清醒的极少。但,不甘与希望让他仍愿执笔写下去。
这天底下的文人骚客,哪一个不是有孤独伴身的?像鲁迅先生这样的大文豪,孤独随身自然是少不了的。但,他的孤独却让他唤醒了一代青年,并在这铁房子砸出一个大窟窿,新鲜的空气充满着铁房子,相继唤醒更多昏睡的人。
“孤单,是一个人的狂欢;狂欢,是一群人的孤单。”鲁迅先生,给了我一个精彩的解释。所以,你的孤独,虽败犹荣。
窗
——练泳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