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10月14日,《基础写作》任课老师王文初在E203从写作主体方面为同学们讲述了写作所需几个要素。
上课伊始,同学们精神饱满,迫不及待地想学到写作要领。王文初老师从上节课的知识点——写作名词中的“主体”引出本次课程内容。王文初老师提到,主体就是指写作的主导、进入状态的作者、客体的感知者以及运思和行文的实施者。随即,王文初老师提问同学们作者与主体的关系,向同学们强调主体是作者,但作者不一定是主体,因为只有进入写作状态的作者才算主体,在其它条件下,作者就不是主体身份了。同学们纷纷拿笔记录,不肯放过重要知识点。
接着,王文初老师讲到,写作的主体须是“正常的人”,即具备良好的个人素养,要文品和人品基本统一。真正的作家一要有责任感和使命感,使社会向往真、善、美,而避免假、恶、丑,不论是喜鹊还是乌鸦,要么愉人,要么使人警醒;二是要有良心与良知。讲至此,王文初老师又向同学们提问这两者的意思和区别,同学们踊跃回答问题,大胆分享各自的想法。王文初老师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并劝诫同学们无论是写作文还是做事,都要抵抗住权势的威逼、金钱的诱惑,守住自己的“贞操”,不能出卖了良心。
王文初老师教授讲述写作主体要求(邱爽/摄)
除思想人格外,王文初老师提出写作主体还需要生活基础,生活基础包括人生阅历和社会实践。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社会实践是作者写作、决策的依据,亦是写作的触发剂。提及此,同学们踊跃分享了生活中触动他们的事迹。有同学回忆起她曾在乡下遇到一对乞讨的老夫妻,心生不忍去问了缘由,才知他们是空巢老人,子女不履行赡养义务,不得已才出来乞讨,得知这荒谬的答案,她被这件事深深触动,便将其记录在日记中;还有同学回想起在街上碰到中学生扶老奶奶过马路而内心深受感触。王文初老师则鼓励同学们继续保持细心观察生活的好习惯。写作还需要知识视野,知识视野分为知识积累和文化素养两方面。其中,知识积累是基础,文化素养是关键。王文初老师提到,作者首先应该是思想家,不能一味就事论事,一个没有思想的作家是写不出有思想的作品的。写作需要才智,才智又体现在审美发现、创造思维和语感素养三方面。审美发现是对生活和自然的发现,即透过表面看内核。在旧中国,精神胜利法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鲁迅先生却认识到这是我们国民的劣根性,因此才有阿Q这一形象的诞生。自然给予人们人生与艺术的启迪,“海纳百川”便体现出了自然的包容性。“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悟万物性”,王文初老师说,“悟万物性”是他自己对“人对自然的发现”的一种见解。
课堂即将进入尾声,王文初老师又与同学们讨论了创造性思维对写作的重要性,创造性思维是从不同的角度、方向、路径思考便形成了这一思维模式。语感素养对于写作来说也是不可缺少的,其具有直觉性、整体性和迅疾性,是主体对语言的感性和理性的统一。写作需要意识,王文初老师强调意识在写作中的重要性,是写作者始终要考虑的一种观念或理念。这种意识分为读者意识和文体意识,读者是主体的合作人和仲裁人,作品的优劣最终是由读者来决定的。作者可以选择了解读者,吸引读者,提供读者需要的产品,同时也可以征服读者,而不是迎合读者。文体意识包括文章体裁意识和西方的文体意识,体裁意识要求题材、主题与体裁相适应;西方文体意识是指建立在各文体上的文章风格,例如庄重、诙谐、朴拙、灵巧、粗犷。
此次基础写作课,同学们可谓是受益匪浅。在王文初老师的带领下,同学们对写作的要素又有了更深的认识,从一个个理论中了解到写作的要求,这些理论不仅有利于提高写作能力,也能帮助同学们在以后的阅读过程中能够更深层次地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
(文/邱爽)
(编辑:王泽敏)
(初审:李海倩、杨林江)
(复审:杨林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