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10月26日早上,张宁教授在E203为同学们讲《鲁迅研究》中关于人类精神的“内面”。
上课伊始,同学们精气十足,对新知识的接受满怀期待。张宁教授先让同学们谈谈自己看完《阿Q正传》后的想法,有同学谈到阿Q最突出的特点是他的“精神胜利法”,能让他走出挫折,走向“胜利”,这也代表着阿Q的愚昧和麻木。张宁教授听了同学们的回答,十分欣喜,知道了同学们对《阿Q正传》有了一定的了解,于是他就开始讲解《阿Q正传》中更加深层次的内容。
听我道来(叶祉怡/摄)
张宁老师在课上谈到处境的卑微与精神的“强劲”:鲁迅多次讽刺性地提到“田家乐”(如《风波》),而他要揭破的恰恰是这种在外人(城里人/外国人)眼中的“田家乐”,究竟是怎么回事?又是如何被投射的?简言之,即:以“阔”(富/贵)为核心价值,上上下下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趋富趋贵”、“弃贱蔑穷”的群众运动。 毫无疑问,在这轰轰烈烈的运动运动中,阿Q是输家。但他却别有一种精神强力,让自己传输为赢。那就是“精神胜利法”。
老师通过剖析阿Q 正传中的人物形象,谈到了“英雄”与怯懦。“英雄”一词有传统义与现代义之分。传统义来自于外部评价,如词典所言:“指才能勇武过人,或有英雄品质,或无私忘我,不辞艰险,为人民利益而英勇奋斗,令人敬佩的人”。
现代义则来自主观感觉,指人主观上对自己拥有不同于凡人的质素的自我认定。又称心理学意义上的“英雄”。 阿Q就是心理学上的“英雄”,自己颁发给自己的“英雄”。他处境艰难,遭人唾弃,但内心坚强,虽屡战屡败,但也屡败屡战。尤其是,没有什么能摧毁他的内部世界,打倒了再爬起来,属于“打不死的小强”。而且,绝不屈服,包括赵太爷钱太爷之流。就这一点而言,阿Q确实有点贵族气。
最后,老师谈到了鲁迅所提到的“国民性”。鲁迅正是这样,把对国民性的思考,置放在对人性思考的大背景中,使得看起来是被中国近代历史(也可延伸到古代史)塑造出的国民性,在极具东方性、历史性的同时,也通向人类的根性,从而层次分明地扩大了反思的幅度和深度,让一个扎根于中国土壤中的人物形象,获得了世界性意义,成为人类精神的“共名”。
就阿Q借以转败为胜的方式而言,是特别中国化的,比如“儿子打老子”,于是,实际上的失败,被诉诸祖先崇拜、父尊子卑的文化链条,而转败为胜。人其实是不希望全部看到真实,总希望以温暖抚慰自己,连鲁迅都觉得自己把太多真实与黑暗暴露给世人都不好意思,才只说一半,免得人们再去抱怨“寒冷”。
在张宁教授生动地教学下,同学们不仅了解了《阿Q正传》的故事情节,更了解了小说的内涵:人类精神的内面。也对鲁迅的思想有一定了解。对于鲁迅研究产生了兴趣。鲁迅先生通过写小说小说发出怒号,一生探索中国国民的国民性,主张开民智,改民性。他号召中国青年:“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份热,发一份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跨越历史,作为时代青年的我们,也应发挥自己的作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文/叶祉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