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11月9日,我院19级部分学生代表参加了由省立中山图书馆举办的《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教育推广活动,聆听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周春健教授的讲座——品读《诗经》中的鸟兽草木。
学生代表在省图正门合影
本次讲座,周春健教授结合《诗经》篇目中的鸟、兽、草、木及器物,分析其性状,追究其渊源,进而探察此类名物与诗义之间的密切联系。
孔子授徒,重视《诗》、《书》之教。于《诗》,曾经说过学习《诗》的益处,可以达到“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后世由此绵延而形成了《诗经》名物之学。《诗经》篇什,多以物起兴,这与先秦时期“引譬连类”的思维方式及“万物一体”的观物方式有关。到了后世,才逐渐出现“博物学”的观念,并在一定程度上视名物为“绪余”。无论是汉、宋,读诗者都强调探究名物之“性情”,强调由名物的形象来探求意理,由意理来求指归,唯有宋学更重由名物以“明理”。
同学们认真听讲,仔细做着笔记
周教授还带领同学们诵读《诗经》中的经典篇目,他特别强调要把文字作品转化成为有声语言。从小处来说,诵读可以细致入微地体会作品中的语言,增强对作品的理解。往大者说,诵读可以陶冶性情,开阔我们的胸襟。同学们都深深地被感染,与周教授一起齐声诵读《周南·关雎》、《小雅·鹿鸣》。紧接着,他以多媒体的形式立体地为大家分析了雎鸠的性情,点明了雎鸠“鸟挚而有别”的特点,不能把《周南·关雎》简单看作是爱情诗;还为同学们从社会需求、植物学等角度辨析什么是荇菜。
学生代表之一林颖同学表示,“我感到受益匪浅,尽管周春健教授是哲学系教授,但他幽默风趣的解读引人入胜。他引经据典,为我们上了精彩纷呈的一节课,不禁令人赞叹:文史哲是相通的,哪一门学科我们都不能忽视。无论我们学习的是文科还是理工科,文史哲都是我们立身的基础,而且也是传统文化的社会根基。”
周教授将《诗经》全部抄录到扇子上,以图片形式向同学们展示扇面
周教授回答同学们的提问
本次讲座不仅丰富了同学们的课余生活,也拓宽了专业学习的知识面,为中文系后期的专业研究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同学们受益匪浅,久久不愿离去。
供图/林颖 供稿/林颖
时间:Nov 22, 2019 2:20:00 PM
录入者:韦俏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