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艺术世界 接受审美熏陶 ——2016级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走进广东美术馆参观学习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9-10-29浏览次数:229

  本网讯(记者 蔡俊佳) 1023日,在美学课任课老师柯汉琳的组织带领下,中国语言文化学院2016级汉语言文学专业新闻采编班和涉外文秘班学生60多人到广东美术馆参观“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广东省美术作品展览”,开展了美学课的课外实践活动。王毅院长和谢志平老师也参与了此次活动。

 

16级汉语言文学专业合影(余思敏 摄)

       走进美术馆,映入眼帘的是“我和我的祖国”的一幅大幕布。美术馆的黄主任首先向同学们介绍了广东美术馆的历史发展和此次展览的内容,让同学们对美术馆和此次展览有了清晰的认识。

       本次展览的作品取材宽泛,视角独特,当代气息浓厚;热烈歌颂了祖国建设的伟大成就,见证了社会生活的发展变迁的,刻画了人民群众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的,同时体现了广东美术家的创新精神。

 

讲解员为同学们讲解作品(余思敏 摄)

       美术馆特意安排了讲解员,为同学们进行了一个多小时的重点讲解,讲解员以生动有趣的语言为同学们讲解了关山月、黎雄才、林墉先生等的作品,特别介绍了关山月的《绿色长城》和《报春图》等,结合历史和时代的变化,讲解了关山月先生作画的意图,让大家对国画大师关山月和他的作品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报春图》——关山月(蔡俊佳 摄)

       在二楼中厅,同学们被黎雄才的巨幅国画《迎客松》吸引住了。画面远景为峻秀群峰,飘渺的云雾萦绕其间,前景的迎客松傲立峭壁,郁郁苍苍、充满了生机。此幅作品中的松树已经不仅是作为画面的一个构成要素而存在,而是超越了传统中国画中松树的点缀作用,代之而成为画面中具有核心审美价值的一种精神表达。在讲解员讲解的过程中,同学们多次进行互动,积极地提出自己的疑问和想法;柯汉琳老师也在现场向同学们补充回答了有关作品的细节处理问题。

《迎客松》——黎雄才(黎超健 摄)

       随后,同学们自由参观欣赏。本次展览按照新中国70年的发展历史轨迹,分为“激情岁月”“先行路上”“走在前列”三个篇章,共展出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水彩粉画、动漫、年画、漫画等类型500件作品。在这些作品中,除了关山月的《绿色长城》、黎雄才的《迎客松》外,同学们还看到了杨之光《雪夜送饭》、黄新波的《年青人》、汤小铭的《永不休战》等著名的作品,……一幅幅经典名作令观众感叹广东美术大家的深厚功力。

       柯汉琳老师说:“美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艺术,艺木作品始终是美学研究和学习的基本材料,不了解艺术,没有对艺术作品丰富的体验积累是学习不好美学的。学习美学理论要尽可能与具体的艺术作品欣赏结合起来。”他此次带大家到美术馆参观就是希望大家能够通过实践对美学有更深刻的认识。作为广东的大学生,柯老师认为不管同学们是来自本土的还是从外地来广东读书的,都要了解一点岭南文化、岭南艺术。他期望通过参观艺术馆这类活动,同学们的艺术素养和美学素养都得能到提升。

 

       在展厅二楼,一件名为《微笑的马克思》的艺术品引起了老师和同学的注意。那是完全用鉄丝为材料创造出来的,形神兼备,很有特色。

王毅院长参观《微笑的马克思》(蔡俊佳 摄)

中文学院三位老师(余思敏 摄)

       “我觉得艺术这种东西更多的是用心去感受吧。每幅画都会给我们很多想象的空间,而且我跟同学的看法也不一样,这跟个人的经历、认知都有关。所以在对艺术作品的赏析上,我想应该是没有对与错之说。”2016级涉外文秘班的张敏华表示很感谢老师给予此次外出参观的机会,能让自己近距离接触到画师的大作,也与艺术作品有了一次用心的对话。

       此次活动让2016级新闻采编班的蔡宛彤接触到了很多在课堂上无法感受的新鲜事物,比如艺术家关山月的创作手法和趣味传闻,水墨画的留白技法和油画的浓烈色彩都给她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她表示,“两个小时的参观,我沉浸在艺术世界中,略显浮躁的心得以沉静。”在参观的过程中,她受到了艺术的熏陶。而马娟娟同学说,在看作品时收获的更多是“思考”二字。“每一副画从不同的角度看你都能发现一些微小不同,还有那些细节上的绘画体现了画家的在创作时候构思上的严谨。”她认为美是一种抽象的东西,每个人对于美都有独特的看法。大家都应该努力去发现和发掘自己身上的独特之处,然后利用这一天赋去学习、思考和创新。

       正如柯汉琳所说,学习美学一定要走出课堂,到大自然中去体验自然美,到现实生活中是感受社会美,到艺术世界中去领略艺木创造的美。


参观学生和老师的合影(余思敏 摄)

 

时间:Oct 29, 2019 11:00:00 AM   

录入者:韦俏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