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校庆讲座】“没有传承,何来创新?”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启迪”讲座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6-07-01浏览次数:430

  本网讯 6月23日下午,由中国语言文化学院院长柯汉琳主持的“人文——审美教育”系列讲座之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启迪在F302开讲,主讲人为中国语言文化学院的伍巍教授,中文学院院长柯汉琳,院长助理周文,徐琼教授,谢志平博士,周欣茵老师作为嘉宾出席本次讲座。

伍魏老师开讲 (李惠琳 摄)
  “没有传承,哪来的创新?” 伍巍教授提出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华民族对优秀历史积累与人文精神的传承与弘扬,以此我们民族的精神与素质修养得以提升,本次讲座从“明道、尚德、崇智、劝学、负怀、践行”六个部分阐释传统中国文化精神对“知”和“行”的指导。

声情并茂的伍巍教授(李惠琳 摄)
  伍巍教授引用大量的古文,生动地阐释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人的启迪,语气激昂,彰显其个人深厚的文化底蕴。例如,他认为“明道”引导人们要顺应自然规律,不应过度开发自然,否则将为此付出代价,随后他提出“平衡”“得失之辩”“世间万物,相生相剋”等观点。在“崇智”方面,伍巍教授提出“人要有知识,要有独立的判断”,他通过借用古人的观点来阐述“崇智”对当代哲学、军事、历史、中医和政治方面的启迪。关于“崇智”对当代哲学的启迪,伍巍教授借用了道家的“返璞归真,天人合一”;关于“崇智”对军事的启迪,他借用了《孙子兵法•谋政》中的“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在历史方面,他则借用了《资治通鉴》;而在中医方面,他认为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中的“辨证施治”启发中医医师应有这样一种职业道德——在替患者医治时把患者当作独一无二的个体,而这恰恰也具有哲学思辨性。此外,他还通过《黄帝内经•素问》中的“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阐述养生之道;至于政治方面,他引用大量丰富的史书记载进行相关的佐证与解说,譬如有《后汉书•崔骃列传》的“刑罚者,治乱之药石也,德教者,兴平之梁肉也”,《论语•为政》的“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顾炎武的《日知录》的“善为国者,藏之于民”以及黄宗羲的“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

合影 (李惠琳 摄)
  最后,柯院长上台进行总结发言指出,伍巍教授运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以及自身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给在场师生上了一场令人印象深刻的人文——审美教育课。柯院长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有其辉煌,亦有糟粕,当代人应有民族身份感和认同感,我们要了解和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因为在一定程度上它代表了中华民族的尊严和智慧。

(文/陈晓婷)
(编辑:李朋)

附伍巍教授简介: 
伍巍,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语言文化学院应用语言学专业负责人。原暨南大学中文系教授。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本科毕业,1994年于暨南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博士学位,同期任教暨南大学中文系,从事方言学、音韵学、口语表达学的教学与研究。兼任香港中文大学客座教授、研究生导师、广东省国学学会会长。在《学术研究》、《修辞学习》、《暨南学报》、《广州大学学报》、《广西师范大学学报》等刊物公开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其中,《关于普通话水平测试内容与方法的思考》获广东省语委特别奖。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十五”A级重大项目一级子项目“新编中国语言地图集•①广东方言地图、②粤方言地图”、中国社会科学院“十五”重大语言项目一级子项目“汉语口语语料库•广州话自然语料库”等多个学术项目。
时间:Jul 1, 2016 2:24:00 PM   

录入者: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