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校园符号景观“学术沙龙

发布者:孙永杰发布时间:2024-05-15浏览次数:10

515日下午,校科研处、教师发展中心、华南符号学研究中心与中国语言文化学院共同主办的南国“争鸣”学术沙龙在C202学术报告厅隆重举行,主题聚焦于“校园符号景观”。由中文学院教授、华南符号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孟华主持,他指导的中文学院三个课题小组分别就语言景观、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进行分享。学校董事长丁小军、顾也力督学、王铭玉副校长、中文学院王毅院长、张宁教授、科研处、学科办、教务处以及各科研平台的专兼职研究员均出席了活动。

活动伊始,孟教授在介绍了三个课题小组的14位同学经历一年的走访与调研,调查校内数百处语言、人文与自然景观,并与其他高校及场馆进行了比较分析,呈现了详实的研究成果。

首先,张俊浩同学详细报告了校园语言景观的调查情况,包括其现状、不足及未来展望,并对各类语言景观进行了深入分析,指出校园空间需融入更多校园文化特色和历史记忆。

张俊浩同学汇报


林秀兰同学代表课题小组展现了校园人文景观的调研成果,对其中功能类、表达类、象征性的人文景观,以及亚文化空间和记忆要素做了图文并茂的展开,关切到亭台楼阁、雕塑、动物以及活动空间的相互关联,寻求学校价值观、人文景观、学生价值观的有机、可持续统一。

林秀兰同学汇报


刘芷欣同学代表小组进行校园自然景观的汇报,定义自然景观为被相对背景化的部分。她分别对校园的湖泊、草坪、动物、背景景观、田野和亭子进行了符号学分析,认为这些元素对学生的生活、情感、教育以及生命价值观都有重要的影响,需要让校园的人文和自然关联更为密切,并更具可进入性。

刘芷欣同学汇报


孟华教授在课题报告总结中提出,他从传统的符号景观研究出发,指出社会生活整体是图像和语言的组合,但是两者是隔离的,只关注自身既有的景观性,而忽略如何形成景观的方法。他进一步从华南符号学的“语象合治”理念探讨动态的景观化过程、三类景观的根本问题,并提出了展望与建议。

孟华教授总结


在随后的讨论环节中,中文学院王毅院长和张宁教授等嘉宾对沙龙的学术深度和实用价值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强调了符号学在学科交叉中的桥梁作用。他们提出了构建具有本土特色的校园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性,以及创意写作在学术研究中的应用。南国作为兼具语言、人文,尤其是自然景观的校园,给予了人们一片心灵的栖息地。张宁教授表示,非常享受这场思想盛宴,符号学也帮助了很多学科的串联,提供了方法论。关键要立足本土化,这无疑也是一次真实且有意义的生活写作。

 

王毅院长与张宁教授发言


王铭玉校长表示,本场沙龙的成功举办“更添味道”,他号召建立“全民性的符号景观思想“。并表示本科生有丰富的创造力和实践精神,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在校园景观方面,王校长指出要把符号、物化、审美的世界和谐一题,以此激励人们直面生活。

王铭玉校长发言


顾也力督学表示,本次学术沙龙是一场思想交融的精神盛宴。他认为,符号学是最大的交叉学科,其理论广阔,能够形成一个大体系,甚至与经济、管理关联,其审美价值会更加放大,因此完全可以“人人都学符号学”。

顾也力督学发言


在活动尾声,出席沙龙的各位校领导、教授嘉宾以及主讲学生团队进行了合影留念。沙龙圆满落下帷幕,为南国“争鸣”学术沙龙交流留下了值得纪念的一刻。(文/何梓健  图/梁宝艺)

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