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之言》之六:语言学习——新时期培养合格人才之路新探

发布者:教学质量监督与评估中心-刘紫晴发布时间:2022-03-11浏览次数:10

【写在前面的话】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某种极为特殊的机缘巧合,一个十七、八岁的高中毕业生,经师范学校不到半年短暂的培训,就“赶鸭子上架”,走上了教师岗位。不曾想,这一干就是几十年。除开恢复高考后完成本科和研究生学业占去的时间,这一辈子都在以教书为业,先是教中学,后又教大学,也就算是个资深“教书匠”了吧。

岁月长河的流淌,昔日的“帅小伙儿”已在不经意间熬成了皓首老翁。虽不敢自诩“智叟”,然,浸淫三尺讲台数十载,对何为教育,如何教育等等也确有些许体会和感悟。拜多年养成的“爬格子”习惯之赐,也感谢计算机强大的存储功能,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一位普通大学教师的所思、所想、所做、所为,大多都还能够得以回溯,重现。经再三踌躇,终于鼓足勇气,将自己的“一家之言”公之于众,盼能够求教于各位同仁,以搏一洒。如果真的能够给读者诸君一点点启迪、借鉴,实为幸之甚也!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这些文字有些是多年以前曾经公开发表过的文章,有些是各类场合的发言、报告或会议论文。它们的成文,不可避免地要打上特定时空背景的烙印。但,既然是回溯、重现,那就还是要以尊重其初始状态为宜。故,呈现在读者案头的就只能是一些“未经修饰”的原稿了。用现在的语境加以判断,文中的观点极有可能已经“过时”,不合时宜,甚至难掩其谬,那也就只能如此将就则个了。                                                

周文贵

                                     20213于yL23411永利官网登录

《一家之言》之六

 

语言学习——新时期培养合格人才之路新探[1]

 

一、引言

当今世界是个开放的世界,全球化浪潮汹涌澎湃,各国家、各民族在经济文化等各层面加紧融合,各种形式的经济合作与竞争已然成为国与国经济关系发展的主题。经济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高等学校须培养适应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的人才,才能在这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基于此,各高校都普遍地将培育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具有相对较高综合素质,适应人才市场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合格人才视为学校发展的生命线。

高等学校围绕培养合格人才的竞争是一个非常痛苦和残酷的过程,普遍遵循的原则仍是“适者生存,优胜劣汰”。一所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能够准确把握竞争形势,认准自身条件和比较优势,科学设定办学特色和发展目标,坚定不移地朝着这一目标稳步迈进,不断取得和积累培养合格人才的经验和成就,就能够不断迎来发展契机,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若对竞争缺乏敏感,或决策迟疑,举措不当,则必将无法形成学校发展的竞争力。

万事万物都是在永不间歇的矛盾运动中实现自身的螺旋式发展。就培养合格人才而论,眼下各高校就面临着各式各样“剪不断,理还乱”的矛盾和社会各方面的多元化诉求。高校必须增强定力,善于从貌似纷繁复杂的矛盾中精准地找到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钉住怎样才能培养合格人才这个关键,将这篇大文章做好做足。

为了培养合格人才,当下必须要坚决摒弃“过度专业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狭隘的实用主义”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专业胡同”v.s.“知识高地”

建国以后,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我国高校一直走的是培养技术精英的路子,过度专业化人才培养模式大行其道。在此模式下,学生入学伊始,即分别进入某一个专业,其学业进程亦被严格限定为学习特定专业知识。结果是将学生领进了一条条狭窄的“专业胡同”,各条胡同皆由一堵堵“专业高墙”相互隔离。置身其中,学生们只能抬头看到专业知识“一线天”,其视野只能被限制在单一学科领域里。这样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可避免地会造成学生知识结构的严重扭曲变形。于是,理工科学生基本不通文,文科学生对理工科知识不甚了了,也就不足为怪了。所谓的“常态”是,一些特定专业领域如经济学和管理学专业的学生,本科四年修业下来,就学了一大堆专业课,对哲学、文史、艺术、地理、数学以及其他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则知之甚少,或几乎一无所知。

高等教育的使命在于赋予学生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树立追求真理的信念与勇气,帮助学生建立一套辩证思维模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借以分析和处理未来职业生涯和人生道路中可能遇着的各类现实问题。

举凡现代高等教育发达国度的高校,都毫无迟疑地对过度专业化人才培养模式坚决说“No”!它们秉持的高等教育理念是通过开放式的教学机制,鼓励和约束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创造性学习的基础上,广泛涉猎各方面知识,帮助学生构建起各学科融会贯通的知识体系,引导学生逐步培养和最终树立批判性思维习惯和创新性思维模式。一些顶尖高校的本科学生甚至压根就不分专业。但要求学生修读的课程必须能够构建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这些学校通常规定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学分、自然科学类课程学分、艺术类课程学分、体育和社区服务类课程学分等在获得学士学位所需总学分中的最低比例。这实际上是给定了一个学生必须修读的“学分篮子”,用以指导学生完成学业。这些高校在乎的是领着学生翻越阻挡其学术视线的“专业高墙”,进而登上他们无限向往的“知识高地”。

学生经由此等科学设置且高效运行的高等教育体制的锻造,完成系统规范的修业过程,终将能够达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境界。当他们置身于“知识高地”俯视身下五彩缤纷的客观世界,只见各色人等往往来来,各种关系相互缠绕,各类矛盾相互纠结,目光所及似乎一切都了无头绪,兴许一时还会给他们带来些许惶惑。但凭其敏锐的思维,宽阔的视野,扎实的知识积累,经冷静观察和审慎思考,往往就能够迅捷精准地发现主要问题,抓住主要矛盾,并直击要津,提出有针对性且具操作性的解决方案。而身陷“专业胡同”里的学生们,面对纷至沓来的矛盾与纠葛,则依然只会一头扎进他们所熟悉的专业教科书,试图从中找到现成的答案。

相较而言,过度专业化人才培养模式下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只能具备单一且严重扭曲的知识结构。他们面对纷繁复杂的现实世界必然显得信心不足,不知所措。毫无疑问,为培养能够适应多元化社会需求的合格人才计,“过度专业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坚决彻底摒弃之。

三、理论联系实际≠实用主义

高等教育必须始终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这一原则的重点在于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不能总是“高来高去”,一味追求高大上的“纯理论”,而是要努力地“接地气”,紧扣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帮助学生树立勇于实践、乐于实践、甘于实践的实践精神,切实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善于实践的能力。高等教育的核心理念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方法论教育。秉持此种理念,高等学校培养的合格人才即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对社会经济发展实践中可能出现的各类矛盾与问题进行综合理性的分析研究,寻求解决问题的科学路径。可见,理论联系实际决不等同于实用主义,更遑论狭隘。

令人遗憾的是,一段时间以来,我们偏离了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真谛。部分高校,片面地强调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或“实际动手能力”,而相对忽略了对学生实践精神的教育和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滑进了“狭隘实用主义”的泥淖。以经济学和管理学相关专业为例,在这些高校的实际运作中,读会计的学生只会埋头处理一大堆会计凭证,纠结于某笔业务应该放进哪个会计科目,如何实现借贷平衡;读国际商务的学生只是关注在某项跨国商业活动中,使用何种单证以及如何使用这些单证;读电子商务的学生则醉心于运用国际商务平台向目标客户销售产品,……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平心而论,掌握以上那些实际操作技能确实对学生会有所帮助。但是,规范的本科教育岂能仅限于培养特殊的操作技能?以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统领人才培养,其意义与作用又岂能是这些操作技能所能取代?具体说来,在现代企业运行与管理中,会计的功能与作用早就大大超出了传统的“记账”、“算账”、“平帐”的范畴,延伸到了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接受过本科阶段会计学专业系统训练的学生,应能够准确领会和执行《会计准则》和各类会计法规,保持企业财务运行的稳定性,全面掌握企业运行的财务状态,从会计业务的角度为企业管理层的决策提供财务依据,并提出专业性咨询意见;研习国际商务并非仅限于学会怎样同外国人做生意,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宽阔的国际视野,深谙相关国际经济组织的运行规则、跨国交易中的国际经贸惯例和贸易投资对象国的经贸环境与语言文化,并能熟练践行跨文化交际;能够运用既有电子商务平台销售产品固然很好,但对于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更具意义的是应该深入了解和认识当代信息科学和计算机技术发展及其在经贸商务活动中应用的大趋势,包括软件和硬件的发展,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对未来社会经济生活的深刻影响等等,从而紧跟电子商务发展的势头,……以此类推。

毋庸置疑,人才培养要践行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但绝不能滑向“狭隘的实用主义”。相反,秉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恰恰要求高校和教师,通过卓有成效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形成科学严谨的思维方式,掌握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观察、分析、思考、研究、讨论和处理实践中的各类专业问题。这才是高等教育实践中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真实内涵。

四、高等学校培养合格人才,路在何方?

“过度专业化”和“狭隘实用主义”人才培养模式皆不足取,理当坚决摒弃。时下高等学校培养合格人才路在何方?答案其实非常简单明了。那就是“学好语言”。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的基础上,从帮助学生构建相对科学完整的知识结构,培育学生较强综合能力的角度切入,“语言学习是时下高等学校培养合格人才的必由之路”。

第一,认真学习母语。

语言是人类交流的重要工具。任何国家,任何民族,在漫漫历史长河中都发展起了本国、本民族独特的语言文化。人类文明的成就正是通过语言载体得以传承。故语言本身就是文化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一定意义上甚至可以认为,没有语言就谈不上文化和文明。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各民族语言(母语)形成了进行口头和书面交流的标准语音和一系列通行的语法规则。借助母语,聚居于特定地理空间的民众可以自如地表达观点,进行相互交流。

在全球化时代,尽管人们有更多机会与外国人交流甚至还有可能在外国生活和工作。但可以确定,我国年轻一代的绝大部分依然是在中国居住和就业。无论他们选择何种职业,从事何种营生,他们都需要使用母语(汉语)与他人交流,以母语(汉语)为载体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借以利用一切可能的资源,成就各自的事业。年轻人必须学好母语(汉语),不然怎么能够称得上是合格人才?

大学生学好母语(汉语)至少有三重含义。其一,学好母语(汉语),要致力于深刻认识和领悟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更具意义的是,要学会运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观察客观世界,应对机遇与挑战,迎接人生的辉煌;其二,要能够使用规范普通话进行无障碍口头沟通和交流,运用标准中文阅读和写作。这意味着必须要使用标准的语音语调说普通话,遵循中文的基本语法规则进行写作;其三,在某些特殊场合,还要能使用在特定地域范围内通行的方言与特定人群交流沟通。如在香港、澳门和两广的广大地区,在遍布世界的“唐人街”等华人集中聚居的社区,除英语和当地的官方语言外,商业活动和日常交往中要能讲粤语。在上海、江浙一带最好会说上海话。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还要学会当地的民族语言等。

第二,认真学习哲学语言。

哲学是关于人类思维模式的科学。哲学一词源于古希腊语的“philosophia”,其本意就是“热爱并追求智慧”。古希腊哲学家们认为自然界的运行有其内在规律和法则,哲学家的责任和使命就是通过理性和辩证的思考,按照自然界自身的逻辑,揭示这些规律和法则。中国古代的先哲们如老子、孔子,亦试图教导世人正确认知客观世界,并教诲人们要勤于思考,善于学习,建立严谨的思维模式。老子在论及自然界的起源时主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孔子曾反复告诫众弟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遗憾的是,时下的大学生恰恰缺失了对哲学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命题的研习。从东西方哲学的缘起和真谛可以明显地看到,今天的莘莘学子要成为明天的合格人才,更重要的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和和严谨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其中,思维模式发挥着基础性作用。掌握了思维的规律,建立起了严谨的评判性思维模式,并且能够很好地将思维模式和思维内容统一起来,就能够顺畅地进行归纳、演绎和推理。面对错综复杂的表象,才可以保持清醒的头脑,全面观察、发现和分析问题,排除纷扰,直击重点,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第三,认真学习科学语言。

认识论的一般原理告诉我们,人类从各类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中获取知识,各方面知识的积累催生了人类对客观世界的理解和领悟。经过经年累月的反思、归纳、总结,特别是世世代代的实践,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不断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逐渐抽象化为被广泛接受的真理,并逐步发展成为科学的知识体系。特定知识体系的发展和演进最终形成科学意义上的不同学科。每一学科都有相对独立的知识结构和学术用语,包括概念、术语、定理、公理、定律、原则、概述和结论。每一学科都有特定的研究目标和领域,并发展出了特定的研究方法与手段,形成了自身的专业知识结构和话语体系。无论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社会科学,概莫能外。

基于对人类知识起源与发展的认识,为培养合格人才计,高校首先应着力帮助学生构建宽泛广博的知识储备,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扎实规范的专业教学与训练,赋予学生一般综合知识与特定专业知识相互渗透交融的知识结构。仍以经济类和管理类专业为例,修读经济学、管理学的学生掌握经济学、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原理和基本研究方法,努力构建所修读专业的知识体系是绝对必须的。但远远不够。他们还必须广泛涉猎其他相关学科,以拓宽知识视野,完善知识结构。

在认真修习并掌握科学语言的基础上,具备科学合理知识结构的本科学生既可以是某一学科的专才,又能够成为某种意义上的通才,二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必将会对他们未来在某一特定领域和相关领域的职业发展形成巨大助力。

第四,认真学好一到两门外国语。

我们所处的时代,全球化趋势已经深刻改变了世界的面貌以及每一个人的生活。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和经济往来快速发展,为各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了巨大机遇。中国自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启的改革开放大业,正是顺应了全球化的时代大潮,用了短短三十多年时间,基本走完了发达国家二百多年的工业化现代化进程,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作为未来中国经济建设者的年青一代必须自觉加深对全球化的认识与理解,勇敢地直面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至为重要的是要能够用国际化视野观察世界、观察中国、观察一切事物,在当前国际政治、经济、文化、安全等重大领域的各种矛盾相互交织,国内社会经济发展成就和困难并存、整个社会经济结构面临重大转型的关键时期,善于透过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理出头绪,把握规律,明确中国的国际地位,以及中国在同世界各国交往尤其是同各大国交往中的战略选择,并且善于将基于国际化视野展开的战略思考与眼下的学业和未来的职业发展有机结合,成为国际化时代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

在国际化条件下,有关科学研究、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沿成果以及相关资料和信息多以英语为载体,英语作为交流沟通工具,其意义和地位日益凸现。青年学生学会一到两门外国语,尤其是是熟练掌握英语,一方面能够直接使用外国语获取知识、收集信息、处理各种事务和相关专业业务。另一方面,在广泛收集信息的基础上,经过认真研究和严谨思考,形成独到观点,在针对各类专业问题和热点问题的讨论中,能够熟练地同外籍人士沟通信息、交流思想、理性争辩。这都应该是全球化时代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的题中要义。

第五,认真学习数学语言。

数学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空间关系和信息交换的科学,向来被视为“哲学的起源”和“知识的基础”。数学亦有一套完整的专业术语体系,包含一系列准确描述客观事物的存在并揭示其相互关系的定理、公理、模型。这就是数学语言。在自身完备的数理逻辑体系规范下,缜密严谨成为数学最重要最基本的特征。在数学家看来,任何理论假设、任何研究成果、任何结论、论述和描述,未经严格的数学证明,都不能称之为真理。经多年发展,应用数学的兴起与完善将数学广泛运用到了各科学研究领域。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正是数学与其他自然科学学科和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高度融合带来了后者深刻的革命性变革。近几十年来,经济学和管理学的迅猛发展和长足进步就是最好的例证。

无论在何种条件下,学好了数学,能够熟练掌握和运用数学语言,针对特定的研究课题和研究目标,学生们就能够依据相关学科的基本原理,建立表达研究对象所涉及诸多变量之间逻辑关系的数学模型,进而根据模型所含参数采集足够多的样本数据,利用数学方法、统计方法和计算机技术进行规范的定量分析。经由数学模型架构严谨推导得出的理论结果,按照模型设定的条件予以校验,即可以获得比较接近或无限接近现实的结果。

概言之,但凡要做出某项决策,都一定会涉及到将某一(或某些)特定对象置于某种特殊条件下,观察和预测其未来的变动趋势和运动轨迹。量化分析研究相对精准地揭示出特定对象的运动规则,包括与之相关联的各变量之间的逻辑联系、各变量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程度、理论计算可能发生误差的允许范围以及误差修订,最终为理性决策提供可信依据和坚实基础。在这个意义上,可以合理推断,缺乏扎实的数学功底和娴熟的量化分析研究能力,任何学科的讨论研究都只能停留在统而言之的“混沌”状态,甚至一无所成。反之,学生学好并熟练掌握了数学语言,则将终身受益。

第六、认真学习计算机语言。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后,人类社会快速进入了计算机时代。得益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发端于美国的信息高速公路计划,互联网技术迅速发展并日臻成熟。事实上,世界正在进入“大数据”、“云计算”和“互联网+”时代,互联网已经完成了对地球的“全覆盖”,任何人都不可以“置身网外”。

广泛运用的互联网技术彻底颠覆了人们的工作模式和生活方式。无论何时何地,只要硬件条件具备,任何人都可以借助计算机、平板电脑、智能手机自由冲浪,畅游网络。这就从客观上要求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必须能够熟练掌握和运用业已成熟的计算机语言去收集、筛选、处理海量信息,高效率办理各类公私事务。计算机语言是指实现人类和计算机之间的信息交换,由数字、字符、相关程序和计算机语言规则组成的语言系统。借此,人类可以向计算机传达指令,由计算机完成相应的工作。

基于此,大学生当然要学好计算机语言,并在当下的学习和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加以灵活运用。主张学生努力学好计算机语言并不是指望他们都能成为计算机方面的专门家。时下绝大多数年轻人其实都不必精通计算机编程,更用不着花气力去琢磨计算机的硬件设计和软件开发,甚至不必在维修电脑上过多犯难。他们唯一需要的是能够熟练地使用计算机和相关数据库,完成特定的工作任务。

五、结论

综上所述,长期以来,“过度专业化”和“狭隘的实用主义”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依此两种模式,要想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合格人才只能是天方夜谭。因此,基于对提升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准确认识,为着实现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合格人才的目标,必须毫不犹豫地摒弃这两种传统人才培养模式。

高等学校须大力倡导并积极鼓励学生认真学习母语、哲学语言、科学语言、外国语言、数学语言和计算机语言。经由此六种语言的研习和训练,就能够培养出具有开阔的国际视野,秉持首创精神和创新思维方式,同时具备广博知识背景、深厚专业学养和较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合格人才。这样的高素质合格人才,既能直接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又能立足实际,思考、研究、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必将受到全社会的广泛欢迎。

 



[1] 《教育观察》2017年第十七期。 English version of this paper was presented at the International Strategic Research Congress, November 3-6, 2016, in Antalya, Turkey and published at 2016 Educational Strategies, LAP Lambert Academic Publishing, Turkey, November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