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学期,我校东方语言文化学院吴丽老师前往日本横滨商科大学进行了近5个月的交流活动。在日本,她主要为横滨商科大学的学生讲授《外国概况(汉语圈)》《汉语》等课程,并协助学校管理我校在横滨商科大学留学的学生。日本工作和学习,给她带来了哪些挑战和机遇,她又有哪些收获和体会,请跟随记者的采访一起来了解吧。
吴丽在日本横滨商科大学
用日语教汉语课程,是一种挑战
日本横滨商科大学,成立于1968年,是一所私立大学。吴丽在该校承担了《外国概况(汉语圈)》《汉语1》《汉语2》等课程的教学任务。《外国概况(汉语圈)》课程讲授内容涵盖了中国人文地理、中国历史、中国文学、中国民俗文化等,《汉语1》是一门现代汉语的入门课,讲授拼音、基础语法、词法等理论知识,《汉语2》侧重语言训练。“作为母语为汉语的老师,用日语初次讲授汉语课程并不是件轻松的事,授课压力要高于国内讲授日语。”吴丽说,用日语教授汉语,需要认真研究汉语语法及语言规律,做到讲解浅显易懂、深入浅出。此外,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授课需要十分庞大的知识储备,要做到对一些典型人物和事件信手拈来,才能把课上得生动有趣。因此,在备课方面,吴丽经常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来查资料、做课程设计。
“我和日本学生相处是很开心的,他们都乐于去学习汉语,有一大部分日本青年认识到加强中日友好关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他们明白学好汉语,了解中国文化对于自己未来的发展是有一定帮助的。”吴丽表示,她看到这种现象是十分欣喜的,因为这代表着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举足轻重。
与日本学生在一起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除了感受到了教授汉语课程的不易,吴丽还体验到了两校在教育管理体制上的不同。“横滨商科大学在‘学分制’‘课程设置’‘ゼミ(专题研讨)’‘大学与社会联系’等方面的有些做法和经验是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的。”
最让吴丽印象深刻的莫过于专题研讨。据了解,专题研讨是国外大学流行的一种教育形式,师生围绕某一专业领域的专题而展开研究讨论,即由指导教师提出研究课题,学生阅读相关书籍,查找资料,撰写论文或报告,并接受教师和其他学生提问的一种形式。吴丽认为,通过这种教育教学方式,可以提高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为将来走入社会、适应社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异国他乡,我们是亦师亦友的关系”
与吴丽一同前往横滨商科大学的还有26名南商的学生,他们全部都是东语学院日语专业的学生。在开课之前,吴丽协助横滨商科大学国际交流处陪同学生办理了外国人登记证明、国民健康保险,并参加了“垃圾分类指导”“地震等自然灾害对策指导”“选课指导”等入学指导活动。开课后,吴丽通过微信、邮件、定期走访等多种形式,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等情况,并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在日本,学生的自由度高于国内。除了上课、参加专题研讨及课外兴趣活动外,其余时间都是自己支配。”吴丽告诉记者,在横滨商科大学没有辅导员,也没有校内宿舍,全靠学生自主管理,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
“有些学生到了日本,生活安顿好之后会去打工赚钱。感觉学生们来到日本之后,独立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像是一个能当家作主的小大人了。”吴丽说,刚到日本时,她在生活上还得到了我校在日本留学的学生的帮助。“多数学生到了日本之后,都有很好的人生规划,知道自己未来想要什么。”吴丽了解到,有些计划留在日本就业的同学,会去参加就业说明会,争取各种面试机会;而准备考研究生的学生则全心全意的投入到学习中去。
吴丽和2012级南商学生在横滨商科大学
带着“发现的眼睛、学习的心”走出去
今年适逢横滨商科大学建校50周年。以横滨市教育委员会为后援,该校从6月4日-7月16日举办了主题为“観光のインパクト―現在、そして近未来”(旅游效应—现在及不久的将来)等系列讲座活动,共计9场。讲座对象不仅仅局限于校内师生,也面向有兴趣的校外人员。“我也参加过几场讲座,发现有许多老先生老太太也来参加讲座,这让我感到十分惊讶!”吴丽表示,来参加讲座的人年龄参差不齐,会场的气氛热烈。每场讲座结束后,听讲座的人还会与主讲人展开热烈地讨论。吴丽从中感受到了日本人活到老学到老的学习态度,也了解到了日本大学为社会服务的做法及态度。
“在此次交流的过程中,我虽是作为一名老师走出去的,但同时也是以一位学习者的身份去的。”吴丽说,近5个月的时间转瞬即逝,对一个国家、一所学校的了解还停留在表层。作为一名外语专业的教育者和学习者,带着“发现的眼睛、学习的心”走出去非常重要。同时她还表示,无论是以日语学习者的身份,还是从一个普通中国人的立场,都是可以为中日友好交流做一些事情,奉献自己的力量。(记者 张慧明 通讯员 尹向红 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时间:Oct 20, 2016 9:02:00 AM
录入者:尹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