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15年9月,西方语言文化学院2013级德语2班陈鸣同学赴德国慕尼黑应用语言大学开展为期一年的交流学习。今年年初,他成功获得了一个德语翻译的机会,在德国慕尼黑为我国央视纪录片《世界上的另一个我》担任翻译。以下是他对这段经历的点滴感悟。
陈鸣在慕尼黑
机会,从主动寻找开始
2015年9月,我开始了在德国慕尼黑应用语言大学当交流生的生活。在熟悉了这边的学习和生活后,我开始寻找一些适合自己的工作机会。
今年2月,我在朋友圈里看到一则招聘:央视导演招募一名在慕尼黑的德语翻译。虽然我还不知道工作内容是什么,但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我联系了节目的导演。
这个节目名字叫做《世界上的另一个我》,是一部记录旅行的纪录片,第一季已在CCTV9播出,当时正在制作第二季。男主角杨帆出生于1990年10月5日,他有着十分炫酷的人生经历。他骑着摩托车从中国出发,经过蒙古、俄罗斯最后环游欧洲,目的是找到和他同年同月同日出生的人,看看和他同一天出生的人过着怎么样的生活。
我非常荣幸能够参与到这个节目中,同时也有机会亲眼看到了一部纪录片的拍摄过程。
拍摄:每个人都有故事
我的工作除了翻译以外,更多的是跟拍摄对象联系。我负责跟进两个拍摄对象,一个是住在乌尔姆(慕尼黑旁边的一个城市)的乌克兰移民,另一个是在奥地利瓦滕斯的足球守门员。
在拍摄组正式到达欧洲之前,我和导演要先和这两个拍摄对象商量拍摄的事情,例如需要对方怎么配合,能够添加哪些有趣的内容等等。
到了正式拍摄的时候,我们一组有13个人,两辆房车,一辆货车和一辆摩托车。大家都住在房车营地,生活起居的安排颇有难度。整个团队协商好今天要拍一些什么内容也需要一定时间,再加上那几天一直阴雨绵绵,所以整个的德国之行并不是很顺利。我此时的任务就是和拍摄对象确定我们见面的时间、地点和拍摄的内容。听起来挺简单的,但是面对不断改变的拍摄计划,我还是觉得有点担心,我要和拍摄对象解释原因,尽量不要让他们等太久,失去耐心。
我们的第一个拍摄对象叫安德烈,他出生于乌克兰,六岁的时候来到德国,现在是无业游民,由于种种原因,他的工作换了一次又一次,始终没有稳定下来。节目组拍了他两天之后,决定让他跟着我们去奥地利,在路上教他怎么摄影,同时安排一些工作给他做。在这一个星期的工作过程中,我和他的接触最多。他是一个很爱说话的人,关于他的家人、他过去的工作经历、乌克兰这个国家等,他和我聊了很多。而他的介绍,也让我对乌克兰的历史产生了兴趣。
我们的第二个拍摄对象叫Ferdinand,是奥地利的一个守门员,德国籍。我们拍他的时间只有三天,其中一天他还生病了,所以我们相处时间并不长。但是他非常配合我们的拍摄,他的友好态度让人不会产生距离感。他是个热爱足球、更热爱家庭的人。我们拍了他的比赛训练,看到他对足球的激情。同时也看得出来,他很会享受生活,在风景如画的奥地利过着时而紧张刺激时而安宁平静的生活。
想要拍好一部纪录片并不容易。德国和奥地利的风景很美,但是要把美记录下来,需要角度和光线的配合,节目组有自己的航拍飞机,从俯瞰的角度拍摄城市、乡村还有阿尔卑斯山。拍摄的素材很多很多,但是有时候准备了四个小时的材料,最后只剪成十分钟,在电视上看到的又只剩下五分钟,而这些内容的拍摄时间却要用两三天。
与主创团队在一起(左四是杨帆、左五是安德烈、左七是陈鸣)
感悟:实践出真知
在慕尼黑留学的这一年,更像是在国内学了两年德语,此时把德语用来实践。街上的一个广告牌、超市里的宣传单、地铁里的提示语,有些词不经意间就记住了。在国内学德语的时候,虽然记住了很多词汇,但是“记住”跟“会使用”中间似乎还隔着一座山。在德国一年的时间,通过无时无刻、随时随地的语言实践,把“记住”变成“使用”,这是我最大的收获。
我在做翻译时的困难在于,若是面对面地正式交谈,基本没有问题。但是德国人与德国人之间的对话,翻译起来就比较费劲。因为他们跟我说话的时候,会尽量说标准德语(Hochdeutsch),但是他们之间的交流有时是青少年用语,有时是方言,所以后期我在听译字幕的时候,常常崩溃到想挠墙。而且翻译工作,或者说专业译员需要积累广博的知识。比如这次守门员在谈话中说到尤文图斯队的守门员,恰巧我之前在慕尼黑看过一场拜仁对尤文图斯的比赛,刚好就记住了这个名字,不然在翻译的时候就要冒冷汗了。
这次的经历是我终身难忘的。就这短短的一个星期里,我学到的东西很多,而且我每时每刻都在享受我的工作和旅行。(文/陈鸣 通讯员/唐彤)